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意思_祀指的是什么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左传 · 成公十三年》

这句话按照字面意思,指的是国家的大事,唯有祭祀与战争。

战争的重要意义很容易理解,是为了保卫国家、保卫统治者的皇位。

那“祀”指的是什么?甚至还放在战争的前面?

代王刘恒

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史记·孝文本纪》

西汉吕后之乱,二十年内换了六个皇帝,吕雉死后。决定让当时的“代王”刘恒即位。就是汉文帝。这个之前提过了,就不多说了。

汉文帝在收到消息后,来到了长安,准备即位。

刘恒到了渭桥之后,群臣跪拜并向之称臣,刘恒也下车向群臣回礼。

这个时候,太尉周勃说:“我想和代王单独说几句话。”

中尉宋昌说:你要说公事,就公开说,你要说的是私事,代王不接收私事。

于是太尉周勃就跪着呈上皇帝的玉玺和符节。

这时候,代王刘恒只是看了一眼,却没有接,然后辞谢说:“回代邸再商议吧。”

过了一天,文帝祭祀太庙。然后才接受玉玺。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祀,字面上就是祭祀的意思,教科书讲这句话的时候,解释的是:古人都是比较迷信的,对祭祀看的非常重要。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意思_祀指的是什么

你会觉得古人太蠢了,把祭祀看的和战争一样重要。

而经济学会告诉我们,任何无意义的行为,都不能持续。

所以这里的祀,绝不会单单指的是祭祀。

汉文帝为什么不能从太尉周勃手中接过玉玺,而是在祭祀太庙之后才能接过玉玺。

这里涉及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何为太庙?

皇帝家的祠堂,称之为太庙。

天子七庙,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庙居中,就是“太祖”。

左三昭,右三穆,父为昭,子为穆。只保留七庙。

所以称天子七庙。

“太宗”不一定是第二任皇帝,文帝刘恒为第五任皇帝,庙号为:太宗孝文皇帝。

所以庙号“宗”,一般是给有立下不朽功业的皇帝,但只是少数特例,可以永久保留。

到了唐代之后,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扯远了,当时的代王刘恒在即位之前,为什么不能从太尉周勃的手中结果玉玺,只能在祭祀过太庙之后,才能接过玉玺。

这是帝王之学,教科书上没有展开解释是正常的。

如果文帝接受了太尉周勃递过来的玉玺,则意味着“帝位”是太尉周勃给我的,今天你可以立我为皇帝,那么明天你就可以废帝。

在祭祀太庙之后,则表示“帝位”是祖宗传给我的,和你们群臣并无关系。

这里面的意义,可就截然不同了。

你永远只会祭祀你自己的祖先。或者说,你的祖先,你才有资格祭祀。

比如曹家篡汉之后,建立曹家太庙。此后的曹氏皇帝,自然只会祭祀曹操,曹丕。

司马懿篡了曹魏,则会建立司马氏的太庙。此后的司马氏皇帝,祭祀的肯定是司马懿。

所以“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中的祭祀,代表的是“血脉”,是皇位的合法性,进一步讲就是“大义的名分”。

对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或者说对一个皇帝最重要的事,是他的“合法性”,排第二的才是战争输赢。

“皇位”永远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

君权神授

德意志统一前,普鲁士和奥地利同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意思_祀指的是什么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之外的德意志。

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德国爆发三月革命。

腓特烈·威廉四世曾想用军队镇压革命。

但当人们不再相信“君主”,认为“君主”是对生产力的阻碍时,那么“君主”肯定是坐不下去了。

于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假意向革命投降,被迫召开君主立宪会议,议会成员由社会各级人员组成,代表的是“民意”。准备草拟普鲁士王国宪法。

议会最终决定,让威廉四世出任统一德国皇帝。

然后宣称腓特烈·威廉四世,为德意志的皇帝,得到全体德国人的效忠。

然后并让人送给普鲁士的君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一顶皇冠。

当然,同汉文帝一样,腓特烈·威廉四世是不会接受的,而且绝不会接受。于是腓特烈·威廉四世毫不犹豫退还了皇冠。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意思_祀指的是什么

因为“君权神授”,而非民授。

如今提到“君权神授”,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都属于“封建迷信”、“装神弄鬼”

那“君权神授”真正的意义在于什么呢?与“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样,是“皇位的合法性”。

“议会”给你的皇冠,和太尉、丞相给你是一样的,你是不能接的。

你如果接了皇冠,看起来是得到了“人民”的效忠,但是你的“皇位的合法性”也是基于人民的效忠。

人民看似效忠你,但是他们却成为了“合法性”的基石。

那假如人民觉得皇冠适合别人,你就失去了“大义的名分”。

就像如今的美国大选,人民有权利选你,那么就有权换人。(唯一的好处是下台之后没有性命之忧)。

所以腓特烈·威廉四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来自人民的皇冠。

他的回答是:不能接受“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结果令议会被迫解散。

皇位的合法性,不是来自与人民,“皇位”的合法性,是历史的选择,是神授。

至于“民心”,那就是后话了。

插句题外话,腓特烈·威廉四世最后精神失常,他的弟弟威廉一世接位,威廉一世和脾斯麦在普法战争击败法军,在法国首都凡尔赛宫加冕为全德意志皇帝。

责任

最后一个故事。

二战后,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戴高乐被议会选举为临时政府总理,但戴高乐在制宪议会时与议会成员发生了冲突,然后提出辞职。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意思_祀指的是什么

1958年,阿尔及尔暴动,暴动规模迅速扩大,并有演变成内战的可能,许多人都希望戴高乐复出,救国家于水火。

于是戴高乐接受共和国议会的委任,接手了这个国家,上台后加强中央权力,锻造了独裁政府,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

戴高乐如果想要加强中央集权,肯定会削弱议会权力以增加国家元首的权力。

然后戴高乐又削减了人民福利,并提倡实行经济自由化。

法国就在戴高乐时期建立了非常完备的工业体系,包括核工业和航天工业。

从此以后法国经济高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这就是后话了。

相对应的,是戴高乐遭到了所有人的怨恨。

削减了议会的权利,议会的政客对他不满,削减了福利,民众对他不满。

戴高乐把法国从二战的泥潭之中拉出,并跻身战胜国行列,却成了民众嘴里的“卖国贼”。

五月风暴后,戴高乐辞职。

在戴高乐之后,法国几乎再也没有一个敢说削减福利的总统。每一届政客只能以自己的选票为重。

从奥朗德开始法国就一直走下坡路,如今的法国的样子,我们也看到了。

而政客们也无需承担任何指责。

他们上台,是选民的选择,当他们因为错误下台时,同样可以推脱为人民的选择。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意思_祀指的是什么

政客们自身呢,政客自身没有任何过错。

所以欧美很难再出现那种“力挽狂澜”的人物。

背天下骂名于一身,也要守卫这个国家的灵魂的人物。

执政为民

“君权神授”是对国家负责,是神的旨意。

我要做的事情,是让国家富强起来,而国家和人民是二个概念。

为了国家的强大,“民心”并不重要,因为我是为了这个国家。

所以“君权神授”和“以民为本”是不兼容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民主国家元首基本上都是短时间轮换的原因。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意思_祀指的是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3)
上一篇 2022-09-12 15:13:19
下一篇 2022-09-12 15:15:2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