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汉字

三星条目
该条目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查看其他 1 个同名条目
汉字又称中文字方块字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同时也是唯一一种还在使用的文字,与汉语统一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1][2]是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基本单元;[3][4][5]狭义上说,是属于汉民族的文字;广义上说,是属于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4]
历史上有八卦造字结绳造字仓颉造字等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根据考古来看,汉字应当起源于早期的原始图画。[6]1万年前就有了岩画文字,9000年前有陶文文字,4000年前的夏朝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7]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8]汉字最早以意符音符的形式,记录、保存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意和表音的作用,变成了记号。[3][9]
汉字由笔画部件笔顺等构成,其造字方法被归纳总结为“六书三书”等,[10][11]历经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字体演变,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逐步简化、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7][1][12]
汉字是音形意三结合的文字,不受语音变化影响,形成了汉字超语言应用的现象,并形成了“汉字文化圈”;[3]在二十世纪以前,汉字一直是日本朝鲜越南的官方文字。[13][14]后来,借汉字的形、音、义,分别仿造出”万叶假名“(日),”吏读“(韩),”喃字“(越)。[13]
现代规范汉字,是联合国六种工作用字之一。[15]中国大陆地区主要使用规范的简化字,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主要使用传统的繁体字。新加坡马来西亚使用的汉字与中国大陆的简化字完全相同的规范汉字。[14][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使用汉字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16]同时,汉字是中华文化、文明的承载工具,是维系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系统。[13][17]汉字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独特的书法艺术等。[18]

汉字的起源

汉字起源说

在历史上,有三种比较重要的汉字起源说法:八卦造字、结绳造字和仓颉造字。[6]
八卦造字: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创造了八卦。在伏羲看来,万事万物都分为阴阳,他用一个长横(一)表示阳爻,用两个短横(–)表示阴爻,再用阴阳进行组合,就拼出了八卦。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八卦。因为在八卦中,有一个坎卦,表示水的意思。把坎卦旋转九十度竖起来,和古文字中的(水)非常像。[6]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坎卦图形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八卦书契(文字)的作用相提并论,把汉字的起源与八卦联系在一起。
结绳造字另一种说法,认为汉字起源于结绳。古人提醒自己别忘事,就随身携带一根绳子,有大事,就系一个大疙瘩,有小事,就系一个小疙瘩。这种风俗见于世界各地,有些比较原始的部落,现在还在使用结绳记事。结绳能够帮助我们记事,汉字有同样的功能,于是有人认为,汉字起源于结绳。[6]
仓颉造字说:仓颉造字的说法流传最广。传说上古时代(公元前2500多年,距今有4500多年),黄帝时期有个史官仓颉,又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他掌管着历史、文化与文献。史书上记载他有四只眼睛。据说他创制汉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6][13]

目前能够见到的最古的汉字起源

根据考古来看,汉字应当起源于早期的原始图画。[6]在1万年前就有了岩画文字,9000年前先民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陶文文字,到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记载。《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册”和“典”是文献和典章的档案记录资料。[7]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称得上是一种完整的文字体系。[8]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早期岩画文字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阳河等地发现大汶口晚期文化的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先后在山东西安河南等地发掘出大量原始陶器。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是陕西关中地区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符,根据C年代测定,这些陶器距今已有六七千年之久。[19]
1969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工作的李祥石意外发现宁夏中卫市大麦地岩画。经过数次拓摹,在8000余幅岩画中发现了1500个符号。[20]
1983年,一支考古队和当时郑州大学历史系的师生发现一支距今约8000年以上的骨笛。同时,在贾湖村发现一片龟甲上上有与甲骨文极其相似的刻画符号。如果这就是汉字,中国的汉字史将被界定在8000年以前。[20]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国子监主管官员王懿荣患了疟疾,按医嘱使用“龙骨”入药,意外发现“龙骨”有刻痕。精通金石之学王懿荣认为这是一种比篆书更早的文字。[21][22]同年,在河南安阳西北郊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因发现地是商代后期的都城殷,所以甲骨文又叫“殷墟文字”。殷墟甲骨文约15万块,单字约4600个,可释读的约1800个,已形成汉字系统。[7][23][3]山东山西等地也出土了少量的甲骨文[23][7]

汉字产生的逻辑

汉字的产生历史告诉我们,汉字的本质首先在于记录、保存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汉字是以记录人的思维、观念、信息的书写符号出现的,是认知范畴化的产物与工具。[3]认知范畴化过程是“符号化”的过程。[24]
汉字由“象形字”开端,后来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字[a][3]汉字在早期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很少用记号造字。后来由于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有的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意和表音的作用,变成了记号。汉字演变成为使用意符[b]、音符[c]和记号[d]的一种文字。传统文字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的汉字使用意符;假借字使用音符;形声字则有的使用意符与记号,有的使用音符与记号,有的使用意符兼音符。[9]需要说明的是,独体表意字在演变过程中大都成了记号字,但仍代表它们原来代表的词。当它们用作合体字的偏旁,或者假借来表示其他词的时候,仍是起意符和音符的作用。[9]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的文字。[26]

汉字的形体演变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汉字演变过程
汉字是华夏民族与等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字,是记录汉字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世界上现存最悠久、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历程。[7]汉代出现的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2]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逐步简化、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7]

甲骨文

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角甲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从形体上看,象形字的图画性强;结构尚不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字形大多瘦长,大小不均;笔画细长方折,繁简不一。从记录的内容看,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即商代王室占卜记录。[2]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甲骨文

金文

一种铸记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古代管“”叫“”,用于铸造食器酒器乐器青铜则叫“吉金”,所以这种文字又叫“吉金文”。古人又以钟、作为青铜器的总称,金文又被称为“钟鼎文”。[27][7]字形甲骨文接近,但象形符号的图画性有所削弱,字形渐趋匀称、整齐、方正。笔画因熔铸原因,显得肥半圆转,异体字多。在文字构造上,形声字增多,符号意味增强。[2][28]金文开始时,一般用于记载族名、纪念者称号。后来表达内容增多,其中毛公鼎铭文有497个金文,记叙了复杂的社会事件。[7]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金文

战国文字

战国文字是春秋晚期及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古体汉字统称,包括铜器、简牍帛书盟书石刻玺印封泥货币金银器漆木器陶器上的文字,大体可分为西方的“秦国文字”(也叫秦系文字)和东方的“六国文字”(也称“六国古文”)。[29][12][30]代表文字有石鼓文简帛文字,也包括战国时期青铜上铸刻的文字。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文字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29]战国文字战国文字有的任意简化,有的形体繁化,是汉字发展史上形体最混乱的文字。[12][31]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战国文字

篆书

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字泛滥,流行于秦国的叫籀文,又叫大篆,代表作是石鼓文笔画繁多。秦实行“书同文”,改大篆为小篆,也叫秦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主要特点是:符号性增强,笔画比大篆简化,线条柔美、圆转略带弧形,形体呈竖长方形,结构整齐、匀称,偏旁写法、位置趋于定型。[2][7]宋代,发展出九叠篆,使用叠笔的手法对文字进行抽象化改造,笔画密度统一,粗细一致,字形规整饱满,内部变化丰富,塑造了一种严肃、统一和秩序化的视觉风格。在宋代主要为官方使用,称为“国朝官印”。[28]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篆书

隶书

隶书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秦国,有秦隶汉隶之分。秦隶又称“古隶”,与篆书比较接近的,实际上是小篆的一种潦草写法;汉隶又称“今隶”,呈八字状,上窄下宽,所以又叫“八分”,是隶书成熟时期的一种文字形,是汉代的通行字体。[2][32]隶书主要特点是:不再有象形意味;笔画进一步简化;字形扁平,有棱有角。至此,汉代之前的文字被称为古文字,此后的文字成为今文字。[2][7]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东汉隶书作品《曹全碑》

楷书

楷书由隶书发展而来。[2][7]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进入南北朝之后,楷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字体,一直沿用至今,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又叫“真书”“正书”。楷书保存了隶书的偏旁系统和基本结构,取消了隶书的波磔笔法,笔画平直,字形方正,易于书写。[2][21]

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方便,由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法度的字体。[33]草书有许多种类,如草篆草隶藁草章草今草狂草等。[34]关于草书的起源时间,历史上说法不一,《说文解字·叙》中的“兴有草书”是比较被认同的一种说法。[34]
最早的草书是从汉隶演变而来的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挑捺笔。每个字为独立,有约定的草法,易辨认,用于呈给皇帝阅览的章奏。[33][34]章草结合楷书,发展成笔画相互勾连,字与字之间或相互呼应或相互勾连,字体大小、长扁、方圆,笔画粗细变化灵活,隶书笔画的特征消失了,形成“今草”。同一个字或有多种写法,不易识别。王羲之融楷书、行书书法于草书,形成了新草。[34]
在发展过程中,有些草书的书写变得更加随意,且将汉字的形体简省得太过分,一般人难以辨认,形成了所谓的“狂草”。[34]狂草因为辨认困难,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没有流行开来。[2][7][34]只在书法艺术领域发展,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34]

行书

东汉魏晋时期,从隶书发展出字形流畅,易写好认的行书。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是写信、速记、作文章常用的一种手写体,也是楷书最主要的辅助字体,一直沿用到现代。[2][7][34]行书写得端正一些,偏向楷书,叫“行楷”;写得潦草一些,偏向草书,叫“行草”。在某种程度上,行书与楷书、草书是同时产生的。[34]
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有什么?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行书

汉字的结构

结构单位

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各种点与线,是汉字最小的结构单位。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笔尖写出的点或线叫作笔画。笔形是笔的具体形状,现代汉字的基本笔形有5种,即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每一种主笔形还包括几种附笔形。附笔形是主笔形在不同位置或部件中出现的变形。[35]

部件

部件也叫字根字元等,它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般大于笔画小于整字。如“亿”可以拆分成两个部件,即“亻”“乙”。[36]
部件的拆分规则:
①相离的组合沿着分隔沟进行拆分。只有一条分隔沟的,沿分隔沟拆分为两个部件。
②相接的组合从节点处拆分。
相交的组合不拆。
④拆分的部件一般不能是单一笔画。[36]
部件的组合方式:
部件和部件按照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组合:
左右结构,如件、称、群。
左中右结构,如鞭、渐、辨。
上下结构,如孟、盂、昌。
上中下结构,如器、嚣。
全包围结构,如圆、园。
半包围结构,如凤、区。
穿插结构,如爽、噩、坐、乘。[36]
成字部件和非成字部件:
可独立成字的部件叫作成字部件。例如,“另、吉、唱、向”里的“口”,“村、杏、呆、困”里的“木”。成字部件有读音和意义。
不能独立成字的部件叫作非成字部件。例如,“筒、刚、铜”里的“门”,“疾、病、疼、嫉”里的“疒”。非成字部件没有读音和意义。为了便于称说,可以给非成字部件起个名称。例如,“氵”叫三点水,“宀”叫宝盖头,“刂”叫利刀。其中有些非成字部件曾经是成字部件,如“都”中的右耳朵原是“邑”字;俗称的“宝盖头”原来也是一个字,意思是房屋。[36]
部首与部件: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部件,是字书中各部的首字。东汉许慎首创部首编排法,其《说文解字》立了540个部首。根据收字的情况,各种辞书的部首也不尽相同。《新华字典》有189个部首,《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有201个部首。传统字书从造字法着眼,把同一形旁的字归为一类,一个部首有时还包括其变形的部首,如“刀”包括平常所说的利刀,“火”这个部首包括“……”,“人”部包括”亻”部。《新华字典》从实际字形着眼,分出“刀”和利刀这两个部首。[36]

笔顺

笔顺就是书写汉字时笔画先后的顺序。笔顺的基本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从外到内最后封口。但以上规则并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笔顺。为了实现汉字笔顺标准化,1997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的规范笔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99年10月1日发布,2000年1月1日实施的《GB13000.1字符集汉字笔顺规范》规定了其中所收的 20902个汉字的笔顺规范。[36]

造字方法

关于造字方法,有杨慎的“六书”说;明代杨慎清代王筠为主的“四书”说;有以唐兰为代表的“三书”说,还有“一书”说。占主流的是“六书”说;“四书”说是不承认“六书”说中的”假借”与“转注”;“一书”说为个别人观点。[37]

“六书”说

关于汉字造字规则影响最大的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六书”说。[10][38][4]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来归纳先祖的造字原理,后又按照这一理论再造新字。[18][39][40]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种种现象。[18]
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方法,表示的多是具体事物。有的勾勒事物的整体轮廓,如“山、水、日、月”等字的古文字;有的勾勒事物最有特征的一部分,如“”的古文字。[41][42]
指事是用抽象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方法。指事字有两种:一种是符号,如一、二、三、上、下等字;[43]一种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如“本”是在象形字“木”的下部加一短横表示树根。[44][42]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成新字,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同体会意字,如林、森、炎、鑫、磊、众、从;异体会意字,如明、武、涉、友。[43][45]
形声是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字。这种方法既可以表示具体事物或行为,又可以表示抽象概念,既有表意成分,又有表音成分。现行汉字中形声字占90%。左形右声的字,如江、河、购、语;右形左声的字,如雅、劲、战、群;上形下声的字,如孟、芳、竿;下形上声的字,如盂、贷、架;外形内声的字,如围、园、匣、匪;内形外声的字,如问、闻、辩、哀;形占一角的字,如疆、颖、修;声占一角的字,如徒、旗、施。[43]
假借不直接造字,是同音汉字的借用。如“早晚”的“早”,战国时已经出现,但人们多半用“跳蚤”的“蚤”代替。西汉司马迁史记》记述“鸿门宴”中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明天不可以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的话,句中的“蚤”就是“早”的假借。[10]
转注一般认为是指音近义同的不同汉字之间的互相注释。[10]如“考”即“老”,“老”即“考”。[43]

“三书”说

“三书”说,即把汉字分为表意字、假借字和形声字三类。表意字使用意符,也称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又称表音字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称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但“三书”并不能概括全部汉字。[11][38]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语与汉字统一于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脱离开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便无从谈起。汉语是用声音,文字是用书写的符号。汉字与文字的一致性或适应性,完全是建立在表达人的思维与认识这一共同的基础之上的。[3]在此基础上,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是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3][4][5]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说,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4]
矛盾性:汉字的发音是受语言制约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方言区,汉字的读音有很大的区别。但汉字表达的意义,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多数汉字的涵义的发展均是本义的延伸、扩展,发展的轨迹是有机相连的,并超越其语音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这是汉语与汉字的矛盾性。[3]
一致性或适应性:汉字一个字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同时又是一个音节,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即一字、一意、一音。[3][5]即使汉字出现了两字词、三字词,也未改变汉字一字一音的特点。汉字可以完备地记录汉语;汉字对汉语语音变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中国方言区语音复杂,差别巨大;汉语古今语音不断变化,但汉字可以超越方言的地区,超越古今的时间,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字工具,记录不同的方言与古今汉语的作用。这在于它是拼形表意的文字,字形同其所示的意义融为一体,而不受语音变化的影响。[3]

整理与标准化

汉字整理与标准化

公元100年,东汉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46]李登声类》收录11520个字,魏张辑广雅》收录18151个字;[47]公元400年,晋代吕忱所编的《字林[48],收字12824 个;公元753年,唐代颜真卿所编的《韵海镜源》收字26911个;公元1716年,清代张玉书等编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49]公元1990年,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公元1994 年,冷玉龙等编的《中华字海》,收字 85000多个。这是截至2023年,收字最多的字典。[47][50]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多次召开有关语文规范汉字改革等会议,从精简笔画和精简字数两方面进行汉字简化[51]1955年发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一千多个异体字。[52][53]1956年1月,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简化了515个汉字和54个偏旁;1964年,类推编成《简化字总表》,1986年修改并重新公布,共计简化汉字2235个。[54]1965年1月公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字6196个,并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53]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选收3500个字。全表分为:字表一,2500字常用字;字表二,1000字次常用字。[50]
当代工具书中,不再收录已经废止不用的字。《辞海》共收单字(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19485个,其中17674个列为字头;《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单字约13000个;《新华字典》(2011年6月第11版)收单字13000多个。[50]

汉字用字标准化

当代汉字的用字习惯主要沿袭自古代。[55]“为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e]2001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了“语言文字的具体使用”和“语言文字的管理和监督”。[57][58]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59]除此专项性语言文字法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第十二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60]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1985)第3条规定: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等登记项目,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填写。[58]语言文字正误的判别参考依据以最新版本的权威工具书为参考依据,主要包括《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61] 

重要影响

本土影响

汉字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工具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但不同的方言都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4][58]汉字从黄河中部的“中原”传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中国东南地区,形成吴语、闽语、粤语和其他方言的汉字式文字;[14]传到了中国现在的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甘肃等地区,形成“变异仿造”的契丹字女真字西夏文等汉字式词符文字,法定作为辽金夏三国的朝廷文字,推行300年;[17][14]传到南方和西南的非汉语民族,产生壮族的“壮字”,[14][17]西南各省的少数民族的苗字(三种)、瑶字布依字侗字白字哈尼字等;[17]其中音节性的“江永女书”受了瑶族妇女的习俗影响,它书写汉语方言,但是跟“平地瑶”的文化相融合;云南西部边陲的傈僳族音节文字,是汉字系统中最晚诞生的。[17]
互相听不懂的方言区,不同的民族可以通过汉字交流思想、感情等。[62]汉字对促进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4][16][63]
少数民族文字专家清格尔泰根据汉字超语言的特点,主张“汉字加拼音字”来解决尚未形成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文字问题。他以契丹文、女真文、越南文、朝鲜文、日文为例,详细地论证了采用汉字或汉字类型文字作为民族文字的,几乎都成功。[3]
汉字是维系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系统:汉字是中华文化、文明的承载工具。[13]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用汉字书写的典籍等,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4]汉学不废,中华不亡,是中国人的生存文化信条。[16]汉族人的汉字,由于不断扫盲,而扩大了应用。[17]

国际影响

自古以来的汉字文化圈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商代甲骨文。它当时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后来随着中华文化不断向四周扩散,遍及整个中国,流传到周边国家。[14]汉字不受语音变化的影响的这一特点,形成了汉字超语言应用的现象。[3]即汉字在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应用,形成了“汉字文化圈”;[3][64]同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4]
日本 中国大陆的居民很早就通过朝鲜半岛或海上通道移民到日本,同时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在汉代末年,传入日本的汉字已经比较多了。到唐代,日本向唐朝派出了大批遣唐使和留学生。天智天皇时期(668-671),日本在都城设立大学,内置“音博士”负责教授汉字发音、书写汉字和阅读汉文。大约在公元7世纪下半叶,日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出现“变体汉文[f][65]平安时代(794-1192),出现适合日本人表达的新的书写手段,即假名[g][65]镰仓时代(1185-1333年),日本的贵族阶层从中国古诗中选取汉字,巧妙地与插图结合,形成一种叫“苇手绘”的绘画形式。[66]1866年,日本邮政之父的前岛密提出《汉字御废止之议》;1946年,日本政府采纳了“汉字节减论”,公布了“当前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的汉字”1850个,限制汉字的使用。1981年,日本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增加了一些“当用汉字”,使常用汉字达1945个;2010年,日本文化审议会最终将常用汉字增至2136个。[65]如今,日本的正式文字是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日文从汉字中间夹用少数假名,变成假名中间夹用少数汉字。[17]日本学者大野晋评价汉字对日本语及日本文化的作用。他讲到,日文不是靠汉语构词,而是靠汉字构词;日本是靠汉字把欧洲文明带进了日本语。所以在日本有“欲通日本文学,必须具备汉文之一般知识”的说法。从另一方面来说,日文对汉语的丰富、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代汉语吸收了大量的日文词汇。日本音译“外来语”的汉字写法,如:瓦斯淋巴、混凝土、俱乐部、浪漫等。日文中用汉字书写,只有“训读”而没有“音读”的许多词被汉语吸收。如:场合、立场、手续、味之素、引渡、取缔、大型、小型、见习、大熊座小熊座等。日文用意译法译出来的外来语,只有“音读”的词被汉语吸收的也很多,举例如下:绝对、相对、积极、消极、直接、间接、高压低压、高温、低温等。[3]
朝鲜/韩国 在汉字传入朝鲜半岛之前,朝鲜半岛没有自身的文字。在19世纪末之前,汉字在韩国一直占有主流和正统的地位。[67]朝鲜使用汉语文言1000年之后,创造“谚文”,再过500年,“谚文”成为跟汉字混合使用中的主要成分。[14]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汉字在朝鲜的地位开始下降。[67]朝鲜全用谚文,放弃汉字。韩国仍旧使用汉字和谚文的混合体,但是减少了汉字使用。[17]1895年,朝鲜王朝正式废除汉文,颁布“使用国汉文混合体”的法令。1970年,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表音字。但汉字在朝鲜半岛传播了近2000年,完全取消汉字,造成了历史的断裂、文化的断层。1972年8月,韩国文教部确定并公布中学和高中教育用汉字1800个,并恢复初中的汉文教育。1999年2月,韩国文化观光部颁布了“汉字并用推进案”,规定在政府公文和交通标志上同时使用韩文和汉字。2009年,韩国的一些历史建筑部分地恢复了汉字标识。2015年11月底,韩国发布了《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韩文版新书。现在韩语中有70%的词汇来自于汉语,譬如大韩民国《宪法》中四分之一的文字是汉字。汉语中的不少成语俗语韩国经常被引用,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百闻不如一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发展演变中,还渐渐出现了自创汉字。[67]
越南 越南北部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秦代唐末1000多年间,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国的属地,汉字一直在这一地区使用,中国文化与典章制度也通行于此。[64][65]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越南北部就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赵佗治理南越国,“以《诗》《书》而化训国俗,以仁义而固结人心”(黎嵩《越鉴通考总论》,《大越史记全书》卷首)。宋太祖开宝元年(968),丁部领削平管内“十二使君”之乱,建“大瞿越国”,越南独立,正式开始学习、使用、推行汉字。1070年,越南李朝在升龙(今河内)建立文庙。1076年,李朝文庙旁修建国子监,专供皇亲国戚及贵族子弟接受汉字和汉文化教育。1174年,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越南模仿中国实行科举,一直延续到1919年。越南受汉字和汉文化浸染很深,越南人称汉字为“儒字”。因越语发音与汉语有差异,越南人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发明一种能表越南音的本国文字,喃字(或称字喃)。但喃字的弊端很明显,也显得过于繁琐,故喃字只在胡朝(1400-1407)和西山阮朝(1788-1802)被广泛使用,其他朝代汉字占主流。欧洲的一些传教士为了传教和开拓殖民地的需要,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来标注越南语的语音。到17世纪30年代,法国传教士罗历山神父(Alexander de Rhodes,1593-1660)制定了越南语的第一种拉丁拼音方案——国语,于1651年在罗马出版了《安南语一葡萄牙语一拉丁语词典》。1885年之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殖民者便在越南推行法语和拉丁国语字,但并没有完全废除汉字。1919年,越南废除了科举制度,汉字丧失了正统地位。1920年,法国殖民政府禁止在当地使用喃字,并用拉丁国语字代替。1935年,法国殖民者统辖下的越南政府批准各学校用拉丁国语字进行教学。1936年明令废除汉字。1945年9月,“八月革命”胜利后,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将拉丁国语字确定为越南的国家正式文字,并正式宣布废除汉字。[65]

当代汉字重要的世界地位

现代规范汉字,是联合国六种工作用字之一。[15]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地区主要使用简化字[14][15][68]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主要使用传统的繁体字。[14][15]截至2021年,汉字使用人口超过十四亿,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69][70][71][72]
美国科学家斯睿德进行了汉字字源研究。1995年,斯睿德从台湾回到美国,开始着手把《说文解字》《六书通》《金文编》和《甲骨文编》里的古汉字全部扫描,放到数据库里。2002年,斯睿德将这些字符编码建立数据库,一个汉字占一页,总共6552页的网站,放到互联网上。[73]

衍生文化

书法艺术:
中国的书、画同源,当汉字“形”脱离“意”时,就产生了书法艺术。在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出现张芝的“一笔书”纵横恣肆;“二王”的行书雄秀流动;朱耷的“八大体”,苏轼颜真卿等书法有雄奇刚健之美誉。[18]
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74]
2016年6月29日,日本首家汉字博物馆京都正式开馆了。[75]
影视作品:
CCTV-10科教考古殷墟1 甲骨之谜》介绍甲骨文被公认为是汉字的起源,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因为其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尊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76]
1984年动画片《三十六个字》,影片借用三十六个活动的象形文字,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讲解象形文字说明中国文字的起源。[77]
2018年12月,陈柯宇抖音发布歌曲《生僻字》。他搜集了200多个生僻字,选定70多个创作了一首歌曲,被评为“有史以来最难写出歌词的歌曲”。[78][79]
2022年4月3日,CCTV-9 25集纪录片《“字”从遇见你》首播。[80]该纪录片从最基本的汉字开始,故事化的讲述汉字的造型来源及文化发展,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呈现汉字之美,将汉字的形象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统一表现。[8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网络春晚康辉撒贝宁朱广权尼格买提的情景唱演秀《跟着我念字正腔圆》,科普生僻字,感受汉字魅力。[8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5-05-11 14:00:08
下一篇 2025-05-11 14:02: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