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诺贝尔奖
外文名
瑞典语:Nobel priset;挪威语:Nobel prisen;英语:Nobel Prize
设立时间
1900年6月
首次颁发时间
1901年(经济学奖为1969年)
颁奖周期
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
所属国家
瑞典、挪威
首届得主
威廉·康拉德·伦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苏利·普吕多姆、让·亨利·杜南、弗雷德里克·帕西
展开
主办单位
瑞典皇家科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瑞典文学院、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奖项组成
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公布时间
每年10月
颁奖时间
12月10日
颁奖地点
瑞典斯德哥尔摩、挪威奥斯陆
颁奖人
瑞典国王、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奖励内容
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
奖励对象
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编辑
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命名的奖项
诺贝尔奖(瑞典语:Nobel priset,英语:Nobel Prize)是指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的甄选委员会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颁奖典礼于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授奖仪式。2020年9月24日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拉尔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诺贝尔奖奖金将增加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显示,诺贝尔奖每年评选和颁发一次,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牌、一份证书以及一笔奖金。截至2019年,共授予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两次获奖、1个团体三次获奖。
2020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因疫情改为线上举行,颁奖晚宴取消,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打破传统。[16]
目录
1奖项沿革奖项介绍奖项设立2奖项设置3评选规则评选过程
发奖仪式4奖金奖品5历届得主6获奖分布各国得主高校得主
华人得主7奖项轶事次数逝者得奖年龄获奖之最
8奖项历史9文化传统10统计数据11社会评价12历届回顾
奖项沿革
编辑
奖项介绍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好的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18年,世界上诺贝尔奖人数(校友、教职工及正式研究人员)最多的十所高校分别是[1]:1.美国哈佛大学(158位),2.英国剑桥大学(118位),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7位),4.美国芝加哥大学(98位),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6位),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3位),7.美国斯坦福大学(83位),8.美国加州理工学院(73位),9.英国牛津大学(69位),10.美国普林斯顿大学(65位)。[1]
2018年8月30日,瑞典文学院因丑闻宣布今年停颁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化界人士等为表示抗议,新设了仅限今年颁布的文学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成为4名最终候选人之一。[3]
奖项设立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3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的一切遗嘱中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奖项设置
编辑
主要设置的奖项: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评选规则
编辑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评选过程
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每年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流传最广的传说是因为他的情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理。
193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说,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在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发奖仪式
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科学奖和医学奖已证明很少引起争论;而文学奖与和平奖,则因其本身性质特殊,最易导致意见分歧。和平奖则常常保留。
奖金奖品
编辑
诺贝尔奖的奖金总是以瑞典的货币瑞典克朗颁发,每年的奖金金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而定。
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
1980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1991年为600万瑞典克朗,1992年为650万瑞典克朗,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2000年单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折合100万美元)。
从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1年,折合约145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和词句都不一样。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2017年9月25日,瑞典的诺贝尔基金会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奖金提高1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82万元),向获奖者给予900万克朗(约合人民币740万元)。诺贝尔奖的奖金通过管理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来获得,基金会以财务问题为由,2012年从此前的1千万克朗减少至800万克朗。针对此次提高奖金,诺贝尔基金会解释称是因为财务状况得到了改善。
历届得主
编辑
1901年-1968年
年份 |
物理学奖 |
化学奖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文学奖 |
经济学奖 |
和平奖 |
1901年 |
威廉·伦琴 |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
苏利·普吕多姆 |
让·亨利·杜南 弗雷德里克·帕西 |
|
1902年 |
亨得里克·洛仑兹 彼得·塞曼 |
赫尔曼·费歇尔 |
罗纳德·罗斯 |
特奥多尔·蒙森 |
埃利·迪科门 夏尔莱·阿尔贝特·戈巴特 |
|
1903年 |
亨利·贝克勒 皮埃尔·居里 玛丽·居里 |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 |
比昂斯滕·比昂松 |
威廉·兰德尔·克里默 |
|
1904年 |
约翰·斯特拉特 |
威廉·拉姆齐 |
伊万·巴甫洛夫 |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 何塞·埃切加赖 |
国际法研究院 |
|
1905年 |
菲利普·莱纳德 |
阿道夫·冯·拜尔 |
罗伯·柯霍 |
亨利克·显克微支 |
贝尔塔·冯·苏特纳 |
|
1906年 |
约瑟夫·汤姆森 |
亨利·莫瓦桑 |
卡米洛·高尔基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
乔祖埃·卡尔杜齐 |
西奥多·罗斯福 |
|
1907年 |
阿尔伯特·迈克生 |
爱德华·毕希纳 |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 |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
埃内斯托·泰奥多罗·莫内塔 路易·雷诺 |
|
1908年 |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 |
欧内斯特·卢瑟福 |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保罗·埃尔利希 |
鲁道尔夫·欧肯 |
克拉斯·蓬图斯·阿诺尔德松 弗雷德里克·贝耶 |
|
1909年 |
古列尔莫·马可尼 卡尔·布劳恩 |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
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 |
塞尔玛·拉格洛夫 |
奥古斯特·贝尔纳特 保罗·德康斯坦 |
|
1910年 |
约翰内斯·范德瓦耳斯 |
奥托·瓦拉赫 |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
保罗·海塞 |
国际和平局 |
|
1911年 |
威廉·维因 |
玛丽·居里 |
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
莫里斯·梅特林克 |
托比亚斯·阿赛尔 阿尔弗雷德·赫尔曼·弗里德 |
|
1912年 |
古斯塔夫·达伦 |
维克多·格林尼亚 保罗·萨巴捷 |
亚历克西·卡雷尔 |
格哈特·霍普特曼 |
伊莱休·鲁特 |
|
1913年 |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
夏尔·罗贝尔·里歇 |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
亨利·拉方丹 |
|
1914年 |
马克斯·冯·劳厄 |
西奥多·理查兹 |
罗伯特·巴拉尼 |
没有颁奖 |
||
1915年 |
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
没有颁奖 |
罗曼·罗兰 |
没有颁奖 |
|
1916年 |
没有颁奖 |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
没有颁奖 |
|||
1917年 |
查尔斯·巴克拉 |
没有颁奖 |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 亨利克·蓬托皮丹 |
国际红十字会 |
||
1918年 |
马克斯·普朗克 |
弗里茨·哈伯 |
没有颁奖 |
|||
1919年 |
约翰尼斯·斯塔克 |
没有颁奖 |
朱尔·博尔代 |
卡尔·施皮特勒 |
伍德罗·威尔逊 |
|
1920年 |
夏尔·纪尧姆 |
沃尔特·能斯特 |
奥古斯特·克罗 |
克努特·汉姆生 |
莱昂·布儒瓦 |
|
1921年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弗雷德里克·索迪 |
没有颁奖 |
阿纳托尔·法郎士 |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 克里斯蒂安·劳斯·朗格 |
|
1922年 |
尼尔斯·波耳 |
弗朗西斯·阿斯顿 |
阿奇博尔德·希尔 奥托·迈尔霍夫 |
哈辛托·贝纳文特 |
弗里乔夫·南森 |
|
1923年 |
罗伯特·密立根 |
弗里茨·普雷格尔 |
弗雷德里克·班廷 约翰·麦克劳德 |
威廉·勃特勒·叶芝 |
没有颁奖 |
|
1924年 |
曼内·西格巴恩 |
没有颁奖 |
威廉·埃因托芬 |
瓦迪斯瓦夫·雷蒙特 |
没有颁奖 |
|
1925年 |
詹姆斯·法兰克 古斯塔夫·赫兹 |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
没有颁奖 |
萧伯纳 |
奥斯丁·张伯伦 查尔斯·盖茨·道斯 |
|
1926年 |
让·佩兰 |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
约翰尼斯·菲比格 |
格拉齐亚·黛莱达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 |
|
1927年 |
阿瑟·康普顿 查尔斯·威尔森 |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
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格 |
亨利·柏格森 |
费迪南·比松 路德维希·克魏德 |
|
1928年 |
欧文·瑞查森 |
阿道夫·温道斯 |
查尔斯·尼柯尔 |
西格里德·温塞特 |
没有颁奖 |
|
1929年 |
路易·德布罗意公爵 |
阿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
托马斯·曼 |
弗兰克·凯洛格 |
|
1930年 |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
汉斯·费歇尔 |
卡尔·兰德施泰纳 |
辛克莱·刘易斯 |
纳坦·瑟德布卢姆 |
|
1931年 |
没有颁奖 |
卡尔·博施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
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 |
简·亚当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
|
1932年 |
维尔纳·海森堡 |
欧文·朗缪尔 |
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 埃德加·阿德里安 |
约翰·高尔斯华绥 |
没有颁奖 |
|
1933年 |
埃尔文·薛定谔 保罗·狄拉克 |
没有颁奖 |
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
诺曼·安吉尔 |
|
1934年 |
没有颁奖 |
哈罗德·尤里 |
乔治·惠普尔 乔治·迈诺特 威廉·莫菲 |
路伊吉·皮兰德娄 |
阿瑟·亨德森 |
|
1935年 |
詹姆斯·查德威克 |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伊伦·约里奥-居里 |
汉斯·斯佩曼 |
没有颁奖 |
卡尔·冯·奥西茨基 |
|
1936年 |
维克托·赫斯 卡尔·安德森 |
彼得·德拜 |
亨利·哈利特·戴尔 奥托·勒维 |
尤金·奥尼尔 |
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 |
|
1937年 |
克林顿·戴维森 乔治·汤姆森 |
沃尔特·霍沃思 保罗·卡勒 |
圣捷尔吉·阿尔伯特 |
罗杰·马丁·杜·加尔 |
罗伯特·塞西尔 |
|
1938年 |
恩利克·费米 |
里夏德·库恩 |
柯奈尔·海门斯 |
赛珍珠 |
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
|
1939年 |
欧内斯特·劳伦斯 |
阿道夫·布特南特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
格哈德·多马克 |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
没有颁奖 |
|
1940年 |
没有颁奖 |
|||||
1941年 |
没有颁奖 |
|||||
1942年 |
没有颁奖 |
|||||
1943年 |
奥托·斯特恩 |
乔治·德海韦西 |
亨利克·达姆 爱德华·阿德尔伯特·多伊西 |
没有颁奖 |
||
1944年 |
伊西多·拉比 |
奥托·哈恩 |
约瑟夫·厄尔兰格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
约翰内斯·威廉·延森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
1945年 |
沃尔夫冈·泡利 |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
亚历山大·弗莱明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霍华德·弗洛里 |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
科德尔·赫尔 |
|
1946年 |
珀西·布里奇曼 |
詹姆士·萨姆纳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温德尔·斯坦利 |
赫尔曼·约瑟夫·马勒 |
赫尔曼·黑塞 |
爱米莉·巴尔奇 约翰·穆德 |
|
1947年 |
爱德华·阿普尔顿 |
罗伯特·鲁宾逊 |
卡尔·斐迪南·科里 格蒂·科里 贝尔纳多·奥赛 |
安德烈·纪德 |
英国教友会 美国教友会 |
|
1948年 |
帕特里克·布莱克特 |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
保罗·赫尔曼·穆勒 |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
没有颁奖 |
|
1949年 |
汤川秀树 |
威廉·吉奥克 |
瓦尔特·鲁道夫·赫斯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斯 |
威廉·福克纳 |
约翰·博伊德·奥尔 |
|
1950年 |
塞西尔·鲍威尔 |
奥托·迪尔斯 库尔特·阿尔德 |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 |
伯特兰·罗素 |
拉尔夫·本奇 |
|
1951年 |
约翰·考克饶夫 欧内斯特·沃吞 |
埃德温·麦克米伦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
马克斯·泰累尔 |
佩尔·拉格奎斯特 |
列翁·茹奥 |
|
1952年 |
费利克斯·布洛赫 爱德华·珀塞尔 |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
赛尔曼·A·瓦克斯曼 |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
艾伯特·史怀哲 |
|
1953年 |
弗里茨·塞尔尼克 |
赫尔曼·施陶丁格 |
汉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
温斯顿·丘吉尔 |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 |
|
1954年 |
马克斯·玻恩 瓦尔特·博特 |
莱纳斯·鲍林 |
约翰·富兰克林·恩德斯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罗宾斯 托马斯·哈克尔·韦勒 |
欧内斯特·海明威 |
联合国难民署 |
|
1955年 |
威利斯·兰姆 波利卡普·库施 |
文森特·迪维尼奥 |
胡戈·特奥雷尔 |
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 |
没有颁奖 |
|
1956年 |
威廉·肖克利 约翰·巴丁 沃尔特·布喇顿 |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 尼古拉·谢苗诺夫 |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沃纳·福士曼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兹 |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
没有颁奖 |
|
1957年 |
杨振宁 李政道 |
亚历山大·R·托德 |
达尼埃尔·博韦 |
阿尔贝·加缪 |
莱斯特·皮尔逊 |
|
1958年 |
帕维尔·切连科夫 伊利亚·法兰克 伊戈尔·塔姆 |
弗雷德里克·桑格 |
乔治·韦尔斯·比德尔 爱德华·劳里·塔特姆 乔舒亚·莱德伯格 |
鲍里斯·巴斯特纳克 |
乔治·皮尔 |
|
1959年 |
埃米利奥·塞格雷 欧文·张伯伦 |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
阿瑟·科恩伯格 塞韦罗·奥乔亚 |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
菲利普·J·诺埃尔-贝克 |
|
1960年 |
唐纳德·格拉泽 |
威拉德·利比 |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 彼得·梅达沃 |
圣琼·佩斯 |
艾伯特·约翰·卢图利 |
|
1961年 |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鲁道夫·穆斯堡尔 |
梅尔文·卡尔文 |
盖欧尔格·冯·贝凯希 |
伊沃·安德里奇 |
达格·哈马舍尔德 |
|
1962年 |
列夫·朗道 |
马克斯·佩鲁茨 约翰·肯德鲁 |
佛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莫里斯·威尔金斯 |
约翰·史坦贝克 |
莱纳斯·鲍林 |
|
1963年 |
尤金·维格纳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约翰内斯·延森 |
卡尔·齐格勒 居礼奥·纳塔 |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 艾伦·劳埃德·霍奇金 安德鲁·赫胥黎 |
乔治·塞菲里斯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
|
1964年 |
查尔斯·汤斯 尼古拉·巴索夫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
康拉德·布洛赫 费奥多尔·吕嫩 |
尚-保罗·萨特 |
马丁·路德·金 |
|
1965年 |
朝永振一郎 朱利安·施温格 理查德·费曼 |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
方斯华·贾克柏 安德列·利沃夫 贾克·莫诺 |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
1966年 |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
罗伯特·马利肯 |
裴顿·劳斯 查尔斯·布兰顿·哈金斯 |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奈莉·萨克斯 |
没有颁奖 |
|
1967年 |
汉斯·贝特 |
曼弗雷德·艾根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乔治·波特 |
拉格纳·格拉尼特 霍尔登·凯弗·哈特兰 乔治·沃尔德 |
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 |
没有颁奖 |
|
1968年 |
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
拉斯·昂萨格 |
罗伯特·W·霍利 哈尔·葛宾·科拉纳 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 |
川端康成 |
勒内·卡森 |
1969年-2011年
2012年-今
年份 |
物理学奖 |
化学奖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文学奖 |
经济学奖 |
和平奖 |
2012年 |
塞尔日·阿罗什大卫·维因兰德 |
罗伯特J·勒夫科维兹 布莱恩·K·卡比尔卡 |
约翰·伯特兰·格登、山中伸弥 |
莫言 |
埃尔文·罗斯、罗伊德·沙普利 |
欧洲联盟 |
2013年 |
彼得·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 |
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阿里耶·瓦谢勒 |
詹姆斯·E·罗斯曼、兰迪·谢克曼、托马斯·苏德霍夫 |
艾丽斯·芒罗 |
尤金·法玛 拉尔斯·皮·汉森、罗伯特·席勒 |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
2014年 |
赤崎勇 天野浩 中村修二 |
埃里克·白兹格 威廉姆·艾斯科 ·莫尔纳尔 斯特凡·w·赫尔 |
约翰·欧基夫 梅-布里特·莫泽、爱德华·莫索尔 |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
让·梯若尔 |
萨蒂亚尔希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
2015年 |
梶田隆章 阿瑟·麦克唐纳 |
托马斯·林达尔 保罗·莫德里奇 阿齐兹·桑贾尔 |
威廉·C·坎贝尔 大村智 屠呦呦 |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
安格斯·迪顿 |
突尼斯全国对话大会 |
2016年 |
戴维·索利斯 邓肯·霍尔丹 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
让-彼埃尔·索瓦 伯纳德·费林加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勋爵 |
大隅良典 |
鲍勃·迪伦 |
奥利弗·哈特 本特·霍姆斯特罗姆 |
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卡尔德龙 |
2017年 |
雷纳·韦斯 基普·S·索恩 巴里·巴里什 |
雅克·杜波切特 阿希姆·弗兰克 理查德·亨德森 |
杰弗理·霍尔 迈克尔·罗斯巴殊 迈克尔·杨 |
石黑一雄 |
理查德·H·泰勒 |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 |
2018年 |
阿瑟·阿什金、热拉尔·穆鲁、唐娜·斯特里克兰 |
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尔 |
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 |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4] |
保罗·罗 默、威廉·诺德豪斯 |
德尼·慕克维格 、纳迪亚·穆拉德 |
2019年 |
詹姆斯·皮布尔斯 米歇尔·马约尔 迪迪埃·奎洛兹[5] |
约翰·B·古迪纳夫 M·斯坦利·威廷汉 吉野彰[6] |
威廉·凯林 彼得·拉特克利夫 格雷格·塞门扎[7] |
彼得·汉德克[8] |
阿比吉特·班纳吉; 艾丝特·杜芙若; 迈克尔·克雷默 |
阿比·艾哈迈德·阿里 |
2020年 |
罗杰·彭罗斯 莱因哈德·根泽尔 安德里亚·格兹[11] |
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 詹妮弗·杜德纳[12] |
哈维·阿尔特 迈克尔·霍顿 查尔斯·M·赖斯[10] |
露易丝·格丽克 |
保罗·米尔格罗姆 罗伯特·B·威尔逊[15] |
世界粮食计划署 |
2021年 |
Syukuro Manabe Klaus Hasselmann Giorgio Parisi[19] |
本亚明·利斯特 戴维·麦克米伦[21] |
戴维·朱利叶斯 阿登·帕塔普蒂安[18] |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22] |
大卫·卡得(David Card)、乔治华·安格斯特(Joshua Angrist)和格多·依姆本斯(Guido Imbens)[24] |
玛丽亚·雷沙(Maria Ressa)和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Dmitry Muratov)[23] |
获奖分布
编辑
各国得主
根据获奖时国籍与原国籍,截至2015年10月12日,各大洲下列国家出现最多的诺贝尔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美国327人
2.英国98人
3.德国76人
4.法国48人
5.瑞典27人
6.日本27人
7.俄罗斯19人
8.瑞士17人
9.荷兰14人
10.意大利14人
高校得主
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至2018年,共授予了904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08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1]每个诺贝尔奖得主(除了文学和和平奖)在获奖时,几乎都在某一所大学或与大学相关的研究机构工作,而诺贝尔奖颁奖委员会也会特别说明该获奖者的工作机构。各高校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从一定层面上体现出该校的学术实力和在世界学术界的地位。[1]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18年10月,按照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校友、教职工以及研究人员),世界前30名高校名单如下:
排名 |
大学名称 |
地区 |
诺贝尔奖人数 |
1 |
哈佛大学 |
美国 |
158人 |
2 |
剑桥大学 |
英国 |
118人 |
3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美国 |
107人 |
4 |
芝加哥大学 |
美国 |
98人 |
5 |
哥伦比亚大学 |
美国 |
96人 |
6 |
麻省理工学院 |
美国 |
93人 |
7 |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
83人 |
8 |
加州理工学院 |
美国 |
73人 |
9 |
牛津大学 |
英国 |
69人 |
10 |
普林斯顿大学 |
美国 |
65人 |
11 |
耶鲁大学 |
美国 |
61人 |
12 |
康奈尔大学 |
美国 |
58人 |
13 |
柏林洪堡大学 |
德国 |
55人 |
14 |
巴黎大学 |
法国 |
50人 |
15 |
哥廷根大学 |
德国 |
45人 |
16 |
慕尼黑大学 |
德国 |
42人 |
17 |
哥本哈根大学 |
丹麦 |
39人 |
18(并列)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美国 |
37人 |
18(并列) |
纽约大学 |
美国 |
37人 |
20 |
洛克菲勒大学 |
美国 |
36人 |
21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美国 |
35人 |
22 |
伦敦大学学院 |
英国 |
34人 |
23 |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
瑞士 |
32人 |
24(并列) |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
美国 |
30人 |
24(并列) |
明尼苏达大学 |
美国 |
30人 |
26(并列) |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美国 |
27人 |
26(并列) |
海德堡大学 |
德国 |
27人 |
28(并列) |
曼彻斯特大学 |
英国 |
25人 |
28(并列) |
密歇根大学 |
美国 |
25人 |
28(并列) |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
美国 |
25人 |
需要指出,按照诺贝尔奖得主数量(校友、教职工以及研究人员)排名时,高校间可能会重复计数同一位得主。此外,亚洲地区的高校排名如下:
排名 |
大学名称 |
地区 |
诺贝尔奖人数 |
1 |
京都大学 |
日本 |
18人 |
2 |
东京大学 |
日本 |
16人 |
3 |
希伯来大学 |
以色列 |
15人 |
4 |
名古屋大学 |
日本 |
6人 |
4 |
威兹曼科学院 |
以色列 |
6人 |
5 |
– |
– |
– |
华人得主
中国及港澳台地区获得者
2015年屠呦呦

屠呦呦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2015年10月5日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成为国内第一个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获得者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女性。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2012年莫言

莫言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
两人于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均为中国台北籍贯。其中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随后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杨振宁
2017年初,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院士加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
海外华人获得者
海外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苏州太仓,美籍华人。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2008-2012年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美籍华人,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三人因“他们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祖籍江苏泰州。1987年移居法国,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美籍华人。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华裔化学家。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奖项轶事
编辑
次数
•法国籍波兰裔科学家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居里夫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位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03年物理学奖:发现放射性与钋元素
1911年化学奖:提炼出镭
•美国科学家莱纳斯·鲍林,第一位以一个获得者身份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4年化学奖:化学键的研究
1962年和平奖:反对核武在地面测试
•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第一位两次在物理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6年物理学奖:发明晶体管
1972年物理学奖:建立超导BCS理念
•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第一位两次在化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8年化学奖:测定胰岛素分子的结构
1980年化学奖: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逝者得奖
诺贝尔奖原则上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
1.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ErikAxel Karlfeldt)。
2.196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
3.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
年龄
历来前10名最年轻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截止到2016年3月):
1.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奖年龄17岁,巴基斯坦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2.劳伦斯·布拉格,获奖年龄25岁,英国人,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维尔纳·海森堡,获奖年龄31岁,德国人,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李政道,获奖年龄31岁,美籍华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卡尔·大卫·安德森,获奖年龄31岁,美国人,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6.保罗·迪拉克,获奖年龄31岁,英国人,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7.弗雷德里克·班廷,获奖年龄32岁,加拿大人,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塔瓦库勒·卡曼,获奖年龄32岁,也门人,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
9.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获奖年龄32岁,德国人,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梅里德·科里根,获奖年龄32岁,北爱尔兰人,1976年诺贝尔和平奖。
另外,最年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田中耕一,日本人,获奖年龄43岁,2002年得主。
最年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阿尔贝·加缪,法国人,获奖年龄44岁,1957年得主。
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美国人。获奖年龄51岁,1972年得主。
获奖之最
最巧合:生日献礼
2007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幸运获奖。巧合的是,当天正好是埃特尔71岁生日。
最郁闷:等了55年
1911年,劳斯就公布了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伟大发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诺贝尔奖委员会关注,结果劳斯等了55年直到85岁才获奖。
最年轻:17岁获奖
到2017年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获奖者是巴基斯坦人马拉拉·优素福·扎伊。2014年10月10日,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与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最年长:90岁获奖
到2017年为止,最年长的诺贝尔获奖者是莱昂尼德·赫维奇,1917年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后加入美国国籍,截至2017年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荣誉教授。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莱昂尼德·赫维奇、埃里克·马斯金和罗杰·迈尔森3名美国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创建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方面所作的贡献。90岁,成为史上年纪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已于2008年去世。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再次获奖,而20多年后,他们的长女也和丈夫约里奥一起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最兄弟:丁伯根兄弟
简·丁伯根和尼可拉斯·丁伯根是所有获得者中的两兄弟都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亲兄弟。
1969年简·丁伯根与拉格纳·弗里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3年尼可拉斯·丁伯根与卡尔·冯·弗利、康拉德·洛伦兹因为在动物个体和群体行为的构成和激发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奖项历史
编辑
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以下简称:诺贝尔)在他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最后一份遗嘱于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签订。根据最后遗嘱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用于设立五个诺贝尔奖的资产占诺贝尔总资产的94%,即3100万瑞典克朗。
1897年4月26日,诺贝尔的遗嘱才经挪威议会通过执行,执行人朗纳·索尔曼和吕多尔夫·利耶奎斯特(Rudolf Lilljequist)设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管理遗产和奖金。遗嘱通过后,议会委任瑞典皇家科学院为物理奖和化学奖的颁发机构,卡罗林斯卡学院为医学和生理学奖的颁发机构,瑞典文学院为文学奖的颁发机构,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为和平奖的颁发机构。诺贝尔基金会其后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判据上达成了协议。
1900年,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颁布诺贝尔基金会的新规条。
1901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
华人获奖者
1931年,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死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死后追授诺贝尔奖的获奖者。
1935年,卡尔·冯·奥西茨基(德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未能出席领奖,因为当时的德国拒绝向他发放护照。
1938年,里夏德·库恩(德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受其政府阻止不能接受奖金。
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格哈德·多马克(德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两人都受到阿道夫·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禁止,而不能接受奖金。
1958年,俄罗斯出生的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面对苏联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达格·哈马舍尔德死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位死后追授该奖的获奖者。
196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式因为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的身体原因而改在莫斯科举行,由瑞典驻苏联大使代表国王授奖。
1964年,让-保罗·萨特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并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1973年,越南政治家黎德寿拒绝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是唯一拒绝该奖的人。
1974年,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除非诺贝尔奖宣布后死亡,否则不得追授诺贝尔奖。
1975年,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苏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未能出席领奖,因为当时的苏联政府拒绝向他发放护照。
1991年,昂山素季(缅甸)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未能出席领奖,因为她遭到缅甸政府软禁。获释并当选议员后,她于2012年6月16日亲自领奖。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医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2018年5月4日,由于深陷性丑闻风波,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保留到2019年一起颁发。
2020年9月24日,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拉尔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诺贝尔奖奖金将增加100万瑞典克朗(约11万美元),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万美元)。
2021年9月23日,诺贝尔基金会宣布,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国际旅行所产生的诸多不确定的限制,今年斯德哥尔摩将不设晚宴,2021年获奖者将连续第二年在本国领取诺贝尔奖奖牌和证书。[17]
文化传统
编辑
设立宗旨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而设立的五个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银行1968年设立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用于表彰在经济学领域杰出贡献的人。
颁奖典礼
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在每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每次颁奖典礼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下来。典礼上,得主会获颁发一份证书、一枚奖牌以及一份记有奖金金额的文件。
每年出席颁奖仪式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圣莫雷是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来,这意味着对诺贝尔的纪念和尊重。
奖牌证书
奖牌
诺贝尔奖的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
物理学奖、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的奖章出自瑞典雕塑家埃里克·林德伯格之手,奖章上的诺贝尔西装革履,一旁还刻有他的名字以及生卒年份。四个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但风格类似,都是取神话中的美好意象雕刻出有寓意的图案。其中,物理学奖、化学奖奖章图案相同,母性与生育之神伊西斯手握丰饶之角,而科学女神正在掀开母性与生育之神伊西斯的面纱,西方文化中,“掀开伊西斯的面纱”指代破解神秘现象;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背面,是医药女神膝上摊着书,为病人接泉水来喝;文学奖奖章背面,寓意着创作灵感的缪斯女神演奏着七弦琴,一个年轻人坐在月桂树下,听边听边记录。
和平奖奖章由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朗设计,与其他奖章相比,正面除诺贝尔人物形象略有不同之外,他的姓名和生卒年份也被移到了奖章边缘处。背面的图案则是三个人互相搭在对方肩膀上,展现着兄弟一样的友情。奖章上的铭文为“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兄弟情谊”。
经济学奖奖章的设计者是瑞典雕塑家贡沃尔·斯文松·伦德奎斯特,正面诺贝尔头像下面有两个交叉的丰饶之角,环绕文字为“瑞典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968”。而背面是象征着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北极星会徽。
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奖章正面 |
诺贝尔和平奖奖章正面 |
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章正面 |
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奖章背面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背面 |
诺贝尔文学奖奖章背面 |
诺贝尔和平奖奖章背面 |
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章背面(1张) |
证书
瑞典国王会亲自将诺贝尔奖证书颁给得主。证书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设计,每位得主的证书都是独一无二的。证书上有一幅图画,以及获奖者的姓名和得奖原因。
统计数据
编辑
奖项综述
奖项 |
次数 |
人数 |
一名获奖者 |
两名获奖者 |
三位获奖者 |
物理学奖 |
113 |
213 |
47 |
32 |
34 |
化学奖 |
111 |
184 |
63 |
23 |
25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110 |
219 |
39 |
33 |
38 |
文学奖 |
112 |
116 |
108 |
4 |
—— |
和平奖 |
100 |
107+27 |
68 |
30 |
2 |
经济学奖 |
51 |
84 |
25 |
19 |
7 |
总计 |
597 |
950 |
350 |
141 |
106 |
注:以上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来源于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参考资料: |
具体统计
项目 |
具体说明 |
停发 |
物理学奖:1916、1931、1934、1940、1941、1942 化学奖: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1942 生理学或医学奖:1915、1916、1917、1918、1921、1925、1940、1941、1942 文学奖:1914、1918、1935、1940、1941、1942、1943 和平奖:1914、1915、1916、1918、1923、1924、1928、1932、1939、1940、1941、1942、1943、1948、1955、1956、1966、1967、1972 |
年龄(所有奖项最年轻获奖者) |
1.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奖年龄17岁,巴基斯坦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 2.劳伦斯·布拉格,获奖年龄25岁,英国人,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纳迪娅·穆拉德,获奖年龄25岁,伊拉克人,2018年诺贝尔和平奖 4.维尔纳·海森堡,获奖年龄31岁,德国人,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李政道,获奖年龄31岁,美籍华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6.卡尔·大卫·安德森,获奖年龄31岁,美国人,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7.保罗·迪拉克,获奖年龄31岁,英国人,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8.弗雷德里克·班廷,获奖年龄32岁,加拿大人,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塔瓦库勒·卡曼,获奖年龄32岁,也门人,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 10.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获奖年龄32岁,德国人,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梅里德·科里根,获奖年龄32岁,北爱尔兰人,1976年诺贝尔和平奖 |
年龄(单项奖最年轻获奖者) |
物理学奖: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获奖年龄25岁,英国人,1915年获奖 化学奖: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获奖年龄35岁,法国人,1935年获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弗雷德里克·班廷,获奖年龄32岁,加拿大人,1923年获奖 文学奖: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获奖年龄41岁,英国人,1907年获奖 和平奖: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奖年龄17岁,巴基斯坦人,2014年获奖 经济学奖:艾丝特·杜芙若,获奖年龄46岁,法国人,2019年获奖 |
次数 |
玛丽·居里(法国):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 莱纳斯·卡尔·鲍林(美国):1954年化学奖;1962年和平奖 约翰·巴丁(美国):1956年物理学奖;1972年物理学奖 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1958年化学奖;1980年化学奖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917年和平奖;1944年和平奖;1963年和平奖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1954年和平奖;1981年和平奖 |
拒绝领奖 |
1964年,让·保罗·萨特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黎德寿拒绝接受诺贝尔和平奖 |
政府阻止 |
1935年,卡尔·冯·奥西茨基(德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受到纳粹德国的禁止 1938年,里夏德·库恩(德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受到纳粹德国的禁止 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受到纳粹德国的禁止 1939年,格哈德·多马克(德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受到纳粹德国的禁止 1958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苏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受到苏联政府的禁止 |
颁奖时已被逮捕 |
卡尔·冯·奥西茨基(德国)、昂山素季(缅甸) |
过世后获奖 |
1931年,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过世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达格·哈马舍尔德过世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2011年,拉尔夫·斯坦曼过世后三天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父子获奖 |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1906年,物理学奖)和乔治·佩吉特·汤姆森(1937年,物理学奖) 威廉·亨利·布拉格(1915年,物理学奖)和威廉·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物理学奖) 尼尔斯·玻尔(1922年,物理学奖)和奥格·尼尔斯·玻尔(1975年,物理学奖) 曼内·西格巴恩(1924年,物理学奖)和凯·西格巴恩(1981年,物理学奖)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1929年,化学奖)和乌尔夫·冯·奥伊勒(197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亚瑟·科恩伯格(1959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罗杰·大卫·科恩伯格(2006年,化学奖) |
夫妻获奖 |
1903年,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5年,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47年,格蒂·特蕾莎·科里和卡尔·斐迪南·科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4年,冈纳·缪尔达尔获得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阿尔瓦·米达尔198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2014年,梅·布莱特·莫索尔和爱德华·莫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年,阿比吉特·班纳吉和艾丝特·杜芙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母女获奖 |
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
父女获奖 |
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
兄弟获奖 |
简·丁伯根(1969年经济学奖)和尼可拉斯·丁伯根(197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
获奖者人数(校友、教职工及正式研究人员)最多的十所高校 |
1.美国哈佛大学(160人) 2.英国剑桥大学(120人) 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07人) 4.美国芝加哥大学(100人) 5.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7人) 6.美国哥伦比亚大学(96人) 7.美国斯坦福大学(83人) 8.美国加州理工学院(74人) 9.英国牛津大学(72人) 10.美国普林斯顿大学(68人) |
获奖者人数(校友、教职工及正式研究人员)最多的五所亚洲高校 |
1.日本京都大学(19人) 2.日本东京大学(16人) 3.以色列希伯来大学(15人) 4.日本名古屋大学(6人) 4.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6人) |
获奖时国籍与原国籍最多的十个国家 |
1.美国,366 2.英国,131 3.德国,106 4.法国,62 5.瑞典,30 6.瑞士,26 7.日本,26 8.加拿大,23 9.俄罗斯,23 10.奥地利,21 |
中国大陆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获得者 |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均为中国台北籍贯;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其中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杨振宁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文学家)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科学家)首位获科学类诺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
海外华人获得者 |
1976年,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日照)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1997年,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太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1998年,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2000年,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位圆中文作家诺奖梦 2008年,钱永健(1952年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英美双国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
注:以上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来源于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
社会评价
编辑
诺贝尔奖被普遍认为是在世界范围内,所有颁奖领域内(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经济学)能够取得的最高荣誉。(TheNobel Prize is widely considered the world’s most prestigious award. It is awarded for achievements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peace and economics.)
历届回顾
编辑
年份 |
名称 |
年份 |
名称 |
年份 |
名称 |
1901 |
1901年诺贝尔奖 |
1902 |
1902年诺贝尔奖 |
1903 |
1903年诺贝尔奖 |
1904 |
1904年诺贝尔奖 |
1905 |
1905年诺贝尔奖 |
1906 |
1906年诺贝尔奖 |
1907 |
1907年诺贝尔奖 |
1908 |
1908年诺贝尔奖 |
1909 |
1909年诺贝尔奖 |
1910 |
1910年诺贝尔奖 |
1911 |
1911年诺贝尔奖 |
1912 |
1912年诺贝尔奖 |
1913 |
1913年诺贝尔奖 |
1914 |
1914年诺贝尔奖 |
1915 |
1915年诺贝尔奖 |
1916 |
1916年诺贝尔奖 |
1917 |
1917年诺贝尔奖 |
1918 |
1918年诺贝尔奖 |
1919 |
1919年诺贝尔奖 |
1920 |
1920年诺贝尔奖 |
1921 |
1921年诺贝尔奖 |
1922 |
1922年诺贝尔奖 |
1923 |
1923年诺贝尔奖 |
1924 |
1924年诺贝尔奖 |
1925 |
1925年诺贝尔奖 |
1926 |
1926年诺贝尔奖 |
1927 |
1927年诺贝尔奖 |
1928 |
1928年诺贝尔奖 |
1929 |
1929年诺贝尔奖 |
1930 |
1930年诺贝尔奖 |
1931 |
1931年诺贝尔奖 |
1932 |
1932年诺贝尔奖 |
1933 |
1933年诺贝尔奖 |
1934 |
1934年诺贝尔奖 |
1935 |
1935年诺贝尔奖 |
1936 |
1936年诺贝尔奖 |
1937 |
1937年诺贝尔奖 |
1938 |
1938年诺贝尔奖 |
1939 |
1939年诺贝尔奖 |
1940 |
1940年诺贝尔奖 |
1941 |
1941年诺贝尔奖 |
1942 |
1942年诺贝尔奖 |
1943 |
1943年诺贝尔奖 |
1944 |
1944年诺贝尔奖 |
1945 |
1945年诺贝尔奖 |
1946 |
1946年诺贝尔奖 |
1947 |
1947年诺贝尔奖 |
1948 |
1948年诺贝尔奖 |
1949 |
1949年诺贝尔奖 |
1950 |
1950年诺贝尔奖 |
1951 |
1951年诺贝尔奖 |
1952 |
1952年诺贝尔奖 |
1953 |
1953年诺贝尔奖 |
1954 |
1954年诺贝尔奖 |
1955 |
1955年诺贝尔奖 |
1956 |
1956年诺贝尔奖 |
1957 |
1957年诺贝尔奖 |
1958 |
1958年诺贝尔奖 |
1959 |
1959年诺贝尔奖 |
1960 |
1960年诺贝尔奖 |
1961 |
1961年诺贝尔奖 |
1962 |
1962年诺贝尔奖 |
1963 |
1963年诺贝尔奖 |
1964 |
1964年诺贝尔奖 |
1965 |
1965年诺贝尔奖 |
1966 |
1966年诺贝尔奖 |
1967 |
1967年诺贝尔奖 |
1968 |
1968年诺贝尔奖 |
1969 |
1969年诺贝尔奖 |
1970 |
1970年诺贝尔奖 |
1971 |
1971年诺贝尔奖 |
1972 |
1972年诺贝尔奖 |
1973 |
1973年诺贝尔奖 |
1974 |
1974年诺贝尔奖 |
1975 |
1975年诺贝尔奖 |
1976 |
1976年诺贝尔奖 |
1977 |
1977年诺贝尔奖 |
1978 |
1978年诺贝尔奖 |
1979 |
1979年诺贝尔奖 |
1980 |
1980年诺贝尔奖 |
1981 |
1981年诺贝尔奖 |
1982 |
1982年诺贝尔奖 |
1983 |
1983年诺贝尔奖 |
1984 |
1984年诺贝尔奖 |
1985 |
1985年诺贝尔奖 |
1986 |
1986年诺贝尔奖 |
1987 |
1987年诺贝尔奖 |
1988 |
1988年诺贝尔奖 |
1989 |
1989年诺贝尔奖 |
1990 |
1990年诺贝尔奖 |
1991 |
1991年诺贝尔奖 |
1992 |
1992年诺贝尔奖 |
1993 |
1993年诺贝尔奖 |
1994 |
1994年诺贝尔奖 |
1995 |
1995年诺贝尔奖 |
1996 |
1996年诺贝尔奖 |
1997 |
1997年诺贝尔奖 |
1998 |
1998年诺贝尔奖 |
1999 |
1999年诺贝尔奖 |
2000 |
2000年诺贝尔奖 |
2001 |
2001年诺贝尔奖 |
2002 |
2002年诺贝尔奖 |
2003 |
2003年诺贝尔奖 |
2004 |
2004年诺贝尔奖 |
2005 |
2005年诺贝尔奖 |
2006 |
2006年诺贝尔奖 |
2007 |
2007年诺贝尔奖 |
2008 |
2008年诺贝尔奖 |
2009 |
2009年诺贝尔奖 |
2010 |
2010年诺贝尔奖 |
2011 |
2011年诺贝尔奖 |
2012 |
2012年诺贝尔奖 |
2013 |
2013年诺贝尔奖 |
2014 |
2014年诺贝尔奖 |
2015 |
2015年诺贝尔奖 |
2016 |
2016年诺贝尔奖 |
2017 |
2017年诺贝尔奖 |
2018 |
2018年诺贝尔奖 |
2019 |
2019年诺贝尔奖 |
2020 |
2020年诺贝尔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