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诮
释义
责备
拼音
qiào
同音字
俏、窍
组词
诮噪、诮侮
偏旁部首
讠
笔画顺序
点、横折提、竖、点、撇 、竖、横折钩、横、横
笔画数
9笔
结构
左右结构
诮编辑
汉语汉字
“诮”,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qiào,最早见于商朝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诮”的基本含义为责备,如诮让、讥诮;引申含义为嘲讽,如诮谤[1]。
在日常使用中,“诮”也常做副词,表示简直,完全,如诮然[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音韵方言
字源演变
编辑
“诮”,初见于商朝金文时代,形声字。言表意,像张口伸舌说话状,表示用语言责备;肖表声,肖是相似,表示责备的话与被责备的事相似。形旁简化。本义是责备。后来又在秦朝小篆中发现,“诮”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隶书演变而来。“诮”的字源演变图如下:[2][1]

诮的字源演变

诮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qiào |
动词 |
责备 |
blame;censure |
诮责、诮诘 |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吕氏春秋·疑似》 |
嘲讽 |
sneer at |
诮谤、讥诮 |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诮”字头,请参考“誚”字。)
【说文】古文谯字。【书·金滕】王亦未敢诮公。【传】让也。【前汉·黥布传】项王数使使者诮让召布。【注】诮责也[1]。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诮”字头,请参考“誚”字)[1]
说文解字注
古文谯。从肖。周书曰。亦未敢诮公。汉人作谯。壁中作诮。实一字也。金縢文[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 中国大陆 |
![]() 中国台湾 |
![]() 中国香港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 楷书-徐晓辉-《品翰堂杯第三届作品选之一》 |
![]() 行书-文征明-《北山移文》
|
![]() 草书-智永-《玉烟堂法帖》 |
![]() 隶书-赵孟頫-《六体千字文》 |
![]() 篆书-千文六书统要-《千文六书统要》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诮 |
广韵 |
效 |
去 |
笑 |
从 |
开 |
三 |
全浊 |
才笑切 |
dzʰjæu |
|
集韵 |
效 |
去 |
笑 |
从 |
开 |
三 |
全浊 |
才笑切 |
dziæu |
||
增韵 |
去 |
笑 |
才笑切 |
||||||||
中原 |
去声 |
萧豪 |
清 |
次清 |
tsʼiau |
||||||
中州 |
去声 |
萧豪 |
藏醮切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萧宵 |
jɑu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萧宵 |
jɑu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dzʰ |
i̯ɛu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dz |
ǐɛu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dzʰ |
jæu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dz |
iæu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dz |
jäu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dzʰ |
ǐɛu |
||
参考资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