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栗
释义
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味甜,可食;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味甜,可食;坚实;姓
拼音
lì
同音字
力、吏
组词
战栗、栗主
偏旁部首
木
笔画顺序
横、竖、横折、竖、竖、横、横、竖、撇、捺
笔画数
10画
结构
上下结构
栗编辑
汉语汉字
“栗”,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lì,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栗”的基本含义为落叶乔木,果实为坚果,称“栗子”,味甜,可食,如栗色、火中取栗;引申含义为发抖,因害怕或寒冷肢体颤动,如战栗[1]。
在日常使用中,“栗”也常做形容词,表示坚实,如栗理、栗然[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字源演变
编辑
“栗”,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一棵树长着许多带刺的果子,这就是“栗”树,后来假借为因恐惧或寒冷而发抖的意思,现在又将“慄”回复为“渠”,后来陆续在楚系简帛、秦朝小篆中发现,“栗”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栗”的字源演变图如下:[2][1]

栗的字源演变

栗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lì |
名词 |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
Chinese chestnut;hairy chestnut |
栗主、栗跗 |
哀公同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 |
任一种栗属的乔木或灌木结的可食的甜味坚果 |
chestnut |
栗黄、栗爆 |
果至于梨栗枣之类。——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
||
姓 |
|
|
|
||
形容词 |
谷实饱满 |
plump-eared |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天工开物》 |
||
坚实 |
solid |
栗理、栗然 |
缜密以栗,知也。——《礼记·聘义》 |
||
庄敬,严肃 |
respectful |
栗斯 |
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书·舜典》 |
||
动词 |
恐惧 |
fear |
战栗、栗栗 |
恐栗。——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
|
哆嗦,发抖 |
shudder;tremble |
栗栗可惧、不寒而栗 |
登高不栗。——《庄子》 |
||
忧伤 |
worry |
将乍往而未半,怵悼栗而怂兢。——《文选·张衡·西京赋》 |
|||
通“历”。历阶 |
surpass |
栗阶升,听命,降拜。——《仪礼·聘礼》 |
|||
通“裂”。分开 |
separate;divide |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诗·豳风·东山》 |
|||
形容词 |
通“凓”。寒、凉 |
cold |
栗冽、栗烈 |
二之二凓。——《诗·豳风·七月》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力质切,音慄。【说文】作㮚,从木。其实下垂,故从。【周礼·天官·笾人】馈食之笾,其实栗。
又坚木也。【公羊传·文二年】虞主用桑,练主用栗。
又谨敬也。【书·舜典】宽而栗。
又坚也。【礼·聘仪】缜密以栗。
又威严也。【司马法】位欲严,政欲栗。
又百穀实不秕谓之栗。【诗·大雅】实颖实栗。
又栗烈,风寒也。【诗·豳风】二之日栗烈。
又蹙也,谓越等。【仪礼·燕礼】栗阶不过二等。
又表道树曰行栗。【左传·襄九年】魏绦斩行栗。
又觱栗。【明皇杂录】本龟兹国乐,亦曰悲栗。
又菱曰水栗。【武陵记】两角曰菱,三角、四角曰芰,通谓之水栗。
又【方言】秦俗以批髮爲栗。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栗县属沛郡。
又姓。【风俗通】燕将栗腹。
又【集韵】【正韵】力蘖切,音裂。破裂之意。【周礼·冬官考工记】工人居干之道,葘栗不迆,则弓不发。
又叶力蘖切,音勒。【苏轼·中秋月诗】唤酒与妇飮,念我问儿说。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按《说文》收部,今倂入[1]。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栗”字头,请参考“㮚”字:)
木也。从木,其实下垂,故从。古文㮚从西从二。徐巡说:木至西方战㮚。力质切[1]。
说文解字注
栗木也。三字句。旧删栗字,非也。叚借爲战栗。从木,字今补。会意。力质切。十二部。其实下,故从。说从之意。
古文㮚。古锴作籒,今依大徐。籒文从三,则籒文㮚亦当从三。玉篇曰:籒文是也。疑许书本一古一籒并载,转写佚乱之。从西。㢴部曰:古文㢴。疑篆体当从卥,隶变作栗者,取古文从西之意。从二。徐巡说木至西方战栗也。引徐说,说从西之意。后汉书杜林传曰:泲南徐巡始师事卫宏,后更受林学。林于西州得桼书古文尙书一卷,虽遭艰困,握持不离。卫、徐能传之。于是古文遂行。论语: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字从西者,取西方揫敛战栗之意。葢尧典、皋陶谟宽而栗,壁中古文尙书作,而徐巡说之如此也。陧,凶也。亦徐说秦誓语[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 中国大陆 |
![]() 中国台湾 |
![]() 中国香港 |
![]() 日本 |
![]() 韩国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 楷书-汤力-《品翰堂杯精选作品集之二》 |
![]() 行书-江藩-《孔子庙堂碑》 |
![]() 草书-索靖-《星凤楼帖》 |
![]() 隶书-娄机-《汉隶字源》 |
![]() 篆书-增定汉印文字征七、八-《增定汉印文字征七、八》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栗 |
广韵 |
臻 |
入 |
质 |
来 |
开 |
三 |
次浊 |
力质切 |
ljet |
|
集韵 |
臻 |
入 |
质 |
来 |
开 |
三 |
次浊 |
力质切 |
liet |
||
山 |
入 |
来 |
开 |
三 |
次浊 |
刀 (力)蘖切 |
liæt |
||||
韵略 |
入 |
质 |
力质切 |
||||||||
增韵 |
入 |
质 |
力质切 |
||||||||
入 |
薛 |
良薛切 |
|||||||||
中原 |
入去 |
齐微 |
来 |
次浊 |
li |
||||||
中州 |
入作去声 |
齐微 |
郎帝切 |
||||||||
洪武 |
入 |
质 |
来 |
来 |
次浊 |
力质切 |
liət |
||||
入 |
屑 |
来 |
来 |
次浊 |
良薛切 |
liet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魏 |
质 |
jiət |
|||
晋 |
质 |
jiət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质术栉 |
jiet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质术栉物迄 |
jiet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质术栉物迄 |
jiet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l |
i̯ĕt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l |
ǐět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l |
jet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l |
iɪt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l |
jĕt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l |
ǐet |
||
参考资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