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全文翻译_原文译文注释出处

博学之审问之全文翻译_原文译文注释出处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博学之,审问之

出处

《中庸·第二十章》

别名

礼记

作品体裁

文言文

作者

子思

创作年代

战国末期至西汉

博学之,审问之编辑

短语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子思,该句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17]

目录

1原文2译文3注释

4出处5分析6文言知识

原文

编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5]

译文

编辑

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23]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注释

编辑

博学之审问之全文翻译_原文译文注释出处

博学之,审问之

之:指问的对象。

笃:切实地;坚定。

思:思考。

辨:辨别。

行:行动,做;实行。

弗:通“不”,表示否定。

措:搁置,终止。

问:这里指求教。

道:做到。

审:仔细。

慎:慎重。

出处

编辑

《中庸·第二十章》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20]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2]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分析

编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中庸·第二十章》。[9]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3]“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16]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8]“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15]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11]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4]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14]“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19]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13]“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10]“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6]“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18]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22]

文言知识

编辑

释“审”上文“审问之”中的“审”,指详细、仔细,句意为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21]又“疑事不可不审”,意为对疑难的事不可不仔细地研究。又“审视之,则蛇也”,意为仔细地看它,原来是一条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8-13 10:31:00
下一篇 2022-08-13 10:43: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