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是哪个_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霓裳羽衣曲》为中国唐代宫廷乐舞,是唐玄宗为道教所做之曲,用于在太清宫祭献老子时演奏。《霓裳羽衣曲》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之集大成之作。乐曲描绘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乐、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该曲以悠扬宛转的曲调和闲雅沉郁的情调而深受文人喜爱,自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盛赞曰:“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并对该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中晚唐诗人在诗歌中不但常常提及该曲,而且,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据小编的不完全统计,共有五十首左右,当时的一些著名诗人,如王建、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等人,对此皆有吟咏。这说明《霓裳羽衣曲》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各阶层的注意,不仅成为宫廷教坊大曲、梨园法部中的常演曲目,还被唐代诗人普遍接受。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是哪个_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由于年代久远,《霓裳羽衣曲》的由来一直众口纷纭。现存流传最广的说法共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是根据宋代中国文言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所记载,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洛阳宜阳县的离宫),望见传闻中的仙山—女几山,一时惊喜非常,有感而发所作。而《霓裳羽衣曲》正是通过大胆瑰丽的浪漫想象,描绘了天界仙女们的生活场景。“诗豪”刘禹锡曾作诗曰:“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开元天子正是唐玄宗李隆基。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是哪个_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第二种说法是《霓裳羽衣曲》是李隆基根据天竺舞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来。《婆罗门曲》为佛教乐曲,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在唐开元八年(公元 754 年),突厥侵犯甘凉诸州,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战败,但其向唐玄宗进献了《婆罗门曲》,仍得圣宠。在天宝年间,《婆罗门曲》被唐玄宗稍加润色改编,配上歌词,更名为《霓裳羽衣曲》。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是哪个_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第三种说法则是中和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半部分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心驰神往,幻想仙女在天界生活而作。后半部分则是他根据杨敬述进献的天竺舞曲《婆罗门曲》改编而成。因时代太过久远,《霓裳羽衣曲》的真正由来已无可考察。不过的确与唐玄宗所作努力密不可分。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是哪个_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三十六段,分为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他把歌、舞、器乐的表演十分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的是天上仙人们生活的场景。《霓裳羽衣曲》同时也是唐代法曲的代表作之一。法曲因其用于佛教会法而得名。本来是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来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逐渐地成为了隋唐的法曲。在唐朝时更是掺杂了道曲发展到极盛的阶段,也迎来了中国传统宗教音乐的鼎盛时期。

盛唐时期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也是包容而频繁,不仅仅是唐朝的高峰,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霓裳羽衣曲》自然是辉煌而大气,彰显强国风范。在恢宏大气极具民族特色的同时也显示出来无限的异域风情,艺术特色鲜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盛唐时期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是哪个_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霓裳羽衣曲》最初是用于在太清宫祭祀老子时演奏。唐玄宗亲自撰写青词,亲自指导梨园弟子演奏。他一直把《霓裳羽衣曲》视为他的得意之作。《霓裳羽衣曲》于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一时,各地蕃镇纷纷排演此曲,文人学士们也有歌咏笔录。只可惜“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后,《霓裳羽衣曲》寂灭无声,已然失传。但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人记起,时隔 200 多年,“千古词帝”李煜与他的第一任皇后大周后一同收集修复了《霓裳羽衣曲》,让这集盛唐繁荣辉煌于一体的大成之作得以拨云见日,重新复出。

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醉心经籍,不问政事,在词坛上影响力极高。然,时不利兮,宋灭南唐的形势已定,回天乏术,但纵是亡国之君亦是有其铮铮傲骨。在宋军即将攻陷金陵之时,李煜便对宝仪黄氏吩咐如果金陵守不住了,便把他的宝贝都烧毁。于是,一把熊熊大火,燃尽了李煜半生心血,《霓裳羽衣曲》也在其中。随着南唐的覆灭,《霓裳羽衣曲》也消失不复,后人们只能从先人们留下的诗词典籍中,幻想着他的风采。

唐代法曲的典范作品是哪个_霓裳羽衣曲的由来

现如今的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去幻想《霓裳羽衣曲》的瑰丽堂皇与盛唐的雍容华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是我国文化自立和文化自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渐渐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我们一定要重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令人痛心的是,许多独特的传统音乐正在快速消亡,不少身怀绝技的传统老艺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人去艺毁,悲兮痛兮。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一脉相承,传承至今,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财富,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更是如此。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吾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6-06 09:15:34
下一篇 2022-06-06 09:20:0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