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养生小知识有哪些?养生与四季有何关联?

三餐烟火暖,四季皆安然。中医药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大众守护健康几千年的医学,在四季养生上有着独到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天,甘草君就带大家一起来揭秘四季养生的那些“名堂”。

养生与四季有何关联

中医学上认为五脏之气的强弱虚实与四季变化有密切关系,为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五脏调和,人体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遵循四时节令来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五脏与四季各有对应,根据季节的不同,养生调理的侧重点也随之而变。

四季养生大有不同

春季养肝

“春三月,此为发陈”,春季五行属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的特点,这个特点与五脏中具有调畅情志、疏泄气机作用的肝相似。“春养肝,病不沾”,春天注重养肝,可增强疏发功能,散郁结,预防情志类、心理性疾病发生。

01酸收甘缓

春季养肝,饮食应“酸收甘缓”,即适量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多吃一些甘味食物,滋养肝脏。常见的甘味食物有:红枣、桂圆、山药、枸杞、糯米等。

根据中医五行相克理论,肝气旺易伤脾,造成脾虚,像芋头、菠菜、胡萝卜、扁豆等补益脾胃的食物也适合在春天食用。

02心情舒畅

肝脏一个重要的生理功能就是调畅情志,人体保持情绪舒畅,有利于避免肝气郁结形成心理疾病。因此春天特别强调心情的乐观、平和,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及时宣泄,保证心情舒畅。

03保证睡眠

夜晚23点到凌晨3点对应肝胆经运行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肝经休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肝血失养,会出现口干口苦、头晕目眩、血压升高等症状。

夏季养心

中医认为“暑气通于心”,夏季心火易旺,暑热易扰心,容易出现焦躁不安、失眠、倦怠懒散、情绪不稳定等现象,影响心脏健康,所以夏季应以养心为要。

01凉润去火

夏季应适当吃一些凉润养心的食物,如新鲜的瓜果蔬菜。暑气当令,也可多食绿豆汤、莲子绿豆粥等益气生津、清热消暑之品。夏季人体容易心火过旺遏制肺气,因此肺气虚的人在夏天可以多吃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鸡肉等。

02午睡养心

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相对不足。同时,午饭后气温升高,体表血液增加,常常让人感觉精神不振、困倦。此时可以睡个午觉,午时心经当令,闭目休息20~30分钟可使得心脏获得休息,减少津液耗伤。

03运动出汗

汗为心之液,适当运动出汗有利于促进心气宣通,改善心火旺的情况,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游泳、散步、打太极拳等都很适合。运动时忌大汗淋漓,避免汗泄太多伤及心之气阴。

长夏养脾胃

长夏时节,暑湿顽固。脾脏属土,喜燥而恶湿,湿邪顽固的长夏是脾脏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01食养祛湿

湿邪困脾,可以多吃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比如薏米、冬瓜、豆类、小白菜等。辛辣油腻之物易助长湿热,为长夏之大忌,要尽量少吃。同时需慎食瓜果,以免损伤脾胃造成消化不良。

02避免贪凉

长夏气候湿热,可以利用空调的除湿功能降低室内湿度,空调的温度不宜过低,温度范围最好在25℃~28℃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睡觉时,不要让空调或电扇直吹人体,以防着凉导致脾胃不适。

03揉按腹部

1)掌推中线:双掌交叠,用双手掌从心窝处,向下推至耻骨,自上而下推21次。

2)团揉脐周:将双手搓热、交叠,按揉肚脐周围,先顺时针方向摩动21下,再逆时针方向摩动21下。

经常做这两个动作能改善胃肠蠕动,大便溏泻可止,秘结可通。

秋季养肺

秋季为肃杀之始,万物盛极而敛,收敛成实。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不耐寒热。秋天气候干燥,寒热变化明显,最容易伤肺,导致干咳少痰、咽喉干燥、皮肤皲裂等“秋燥”症状。

01食养润肺

燥邪当令,可多吃清润食物以润肺,如雪梨、银耳、甘蔗、山药、百合、蜂蜜等。脾肺母子相生,养好脾胃也可使肺脏受滋养,因此可以适当饮用山药水、四神汤等以健脾养胃。

02停止熬夜

秋季气候干燥,血液也随之燥热,稍有熬夜等伤肝的行为,肝火就会变旺。根据五行理论,肝火克制肺金,一旦肝火旺盛,肺火也随之旺盛,并伴随鼻端红肿痘、口腔干燥、皮肤出现小疙瘩等症状。故而,大家在秋季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如果肝火太旺,可以饮用菊花决明子茶清泻肝火。

03收敛神志

秋季人们一定要注意收敛神气,不使神志外驰,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垂钓等活动以安定心志。常笑宣肺,经常开怀大笑能使胸廓扩张,增大肺活量,有效清除疲劳、缓解压抑情绪。

冬季养肾

“冬三月,此谓闭藏。”此时天寒地冻、万物闭藏,人体阳气也随外界环境变化潜藏于内。肾脏的生理功能为“藏精”,冬气与之相通,因此冬季是养肾的最佳时机。

01进补益肾

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可食用补气填精的温、热性食物温补肾阳,如当归生姜羊肉煲等。许多黑色食物具有补肾的效果,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枸杞、黑木耳等。

进补也需结合脾胃的特点,多吃一些温补脾胃的食物:小米粥、山药、党参、茯苓、陈皮等。

02按摩强肾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肾经之水出于涌泉而流注到太溪,进而滋润五脏六腑,因此太溪是补肾要穴。按摩此穴位,可滋阴补肾、壮阳强腰;也可改善肝血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脱发、白发等症状。

具体按摩方法:用大拇指从上往下按揉太溪穴,以有胀痛感为度,每天早晚两脚各按揉3~5分钟。

03膏方益肾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膏方作为治病与补虚于一体的滋补之品,是冬季进补的最佳选择之一。可以用黄精、生地黄、枸杞子等补肾益精的药材制作成膏方,具体该如何开具膏方,则要因人而异,做到一人一方。

气虚体质:常用甘温或甘平性味的药物以补益脏腑之气,如人参、黄芪、熟地黄、菟丝子、枸杞、茯苓、白术等。

阳虚体质:选药宜多用甘温、辛热之品,如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锁阳、枸杞、肉桂等。

阴虚体质:选用药物大多甘寒质润,能补阴、增液、润燥,如天冬、麦冬、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黄精、龟板、枸杞、女贞子、旱莲草等。

如有血瘀证的人群,可在膏方中增加当归、白芍、川芎、怀牛膝、鸡血藤、益母草等活血养血的药物。

四季轮回,养生之道亦循环往复。愿大家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遵循中医四季养生之法,拥抱健康生活的每一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5-04-10 10:11:01
下一篇 2025-04-10 10:14: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