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是对财神崇拜的一种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财神被视为能够带来财富和好运的神祇,因此,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以求得财神的庇佑。财神节的具体起源时间已难以准确考证,但根据民间传说和习俗,农历七月二十二日被定为财神节,主要是因为这一天是财帛星君(即李诡祖)的成道日或忌日。

财神节的核心意义在于祭祀财神,祈求财富和好运。人们相信,通过虔诚的祭祀和祈福,能够得到财神的眷顾,从而实现财富的增长和生活的幸福。
在财神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财神庙或在家中设立祭坛,献上供品(如水果、糕点、酒水等),并烧香拜拜,祈求财神的庇佑和保佑。
按照传统习俗,人们在财神节这一天会放鞭炮,以驱邪避灾、迎祥纳福。鞭炮声声,寓意着财源广进、红红火火。
在节日期间,人们还会在家门口或店铺前挂上红灯笼,增添节日气氛,同时也寓意着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李诡祖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担任曲梁县令,以清廉爱民著称。他勤政爱民,为百姓谋福利,深受当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为他建立了祠堂进行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诡祖逐渐被尊为财神,成为民间信仰中财富和好运的象征。他在不同朝代被多次赐封,如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为“神君增福相公”,元世祖时期被赐封为“福善平施公”等。

李诡祖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通常是一位文雅非凡、锦衣玉带、面带笑容的文财神。他一手执“如意”,一手执“元宝”或“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四字,身后常有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障扇,显得神通广大、财源广进。七月廿二“财神节”,老传统:吃3食,忌3事,送穷迎财,日子顺!
“吃3食”

1:饺子。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在财神节这一天吃饺子,是为了庆祝财神生日,并祈求财运和幸福。饺子的馅料一般是韭菜和猪肉,寓意着“久富”和“团团圆圆”。包饺子时需要将馅料包进皮里,然后煮或蒸熟,这个过程类似于“聚财”,寓意着将所有的财富和福气聚集在一起。

2:菠菜。菠菜在财神节中的寓意是“拨财”,即希望财神能把财富拨给自家,让自己家变得财源滚滚。这个习俗可能与菠菜的绿色和生机勃勃的形象有关,象征着财富的增长和繁荣。菠菜可以焯水后凉拌,简单又清爽,适合在节日中食用。

3:芋头。芋头寓意着有余,人们通过吃芋头,希望家里有余钱、有余粮、有余福、有余寿,还有有余德。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寓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芋头做法简单,一般是上锅蒸熟即可食用,口感细腻,味道香甜。
“忌3事”

1:避免吵架。财神节这一天应该保持和谐、平和的心态,以尊重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任何形式的争吵或口角都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不仅会破坏节日的气氛,还可能给家庭和生意带来不良影响。
2:避免说脏话、粗话。财神节是庆祝财神生日的特殊日子,应该保持对神灵的敬畏和尊重。任何不尊重神灵的言论或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并可能导致不幸。因此,在这一天应该避免使用不恰当的言辞,尤其是针对神灵或他人的侮辱或攻击性的言论。
3:避免把不吉利的东西带回家。在财神节这一天,应该避免购买或携带不吉利的东西回家。这些东西可能会带来厄运和不幸,违背了庆祝财神节的初衷。相反,应该选择吉祥物或寓意美好的物品,如红色的服饰、金器等,以增加节日的喜庆和吉祥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