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 文 名:Tomb-Sweeping Day
流行地区:中国、越南、韩国
节日起源:祭祀
节日活动: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
节日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
起 源:山西绵山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是中国真正的感恩节”
节日意义上的清明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有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介子推说等。到了唐中期以后,清明寒食才合二为一,且以清明为重。
任何时期祭祀扫墓的目的都是“慎终追远”,表达孝心。
长此以往,“孝”已成为清明节的节日符号,“孝”还有感恩的意思,感谢祖先的奉献,才使后人有美好的现在。中国没有感恩节,但是谁又能说清明节不是中国式的感恩节呢?

然而这里小编提醒您注意:清明上坟需要注意防火!
在此,小编提醒各位,在上坟时烧纸,引发森林火灾,到了一定数量的,是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不仅仅是罚款那么简单。
清明祭扫的一个底线应该是:不要出现危害安全的事件。
最好能够做到文明祭祖,采用鲜花祭拜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追思。
清明习俗&活动
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或4月5日,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1、上坟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2、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8、吃青团
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寒食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
说了这么多关于清明节习俗之类的,
我们讲讲清明节的
饮食!
说到吃,
小编要提醒您一种食物请谨慎
——甘蔗!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叫——“清明蔗,毒过蛇!”
清明时节的甘蔗真的有毒吗?——“毒过蛇”的其实不是甘蔗本身,而是甘蔗发霉产生的毒素。
因为清明节前后温暖潮湿非常适合霉菌的生长繁殖;且甘蔗本身糖分高水分足,容易受节菱孢霉菌等污染而发生霉变…
所以,吃甘蔗,请谨慎!
清明时节,很多人会在野外踏春
你可能看到这种美丽的花
它很像金银花!但有剧毒!
它是毒药之王——“断肠草”!

断肠草(大茶药),学名葫蔓藤,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它全身有毒,尤其根、叶毒性最大,服食过量会对人体产生极大损害,甚至导致死亡。

让清明节这个真正的中国感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