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常常被当作喜爱山水的一句引用语。
《论语·雍也》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这里孔子将知者(智者)与水的特性联系到了一起,动和乐;将仁者与山的特性联系到了一起,静和寿。这与山、水各自的特点有关。
《大戴礼记》中,记载了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回答说,水是可以比照君子德行的。它似德、似仁、似义、似勇、似智,它灵动、柔顺、长流不息,缘理而行、周流无滞,是通达的,与智者之性相合。
而山,《孙子》中讲军队要“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山宁静、坚实、稳固,安固厚重,万物生焉,正如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可感化生民,不伤于物。因此山与仁者之性相符。
将大自然中的物性的某些特征,与人性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随处可见。梅兰竹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为“四君子”。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而山水也常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并寄寓了文人画客厚重的情思。
自古以来,这种通过物性表达人性、感物喻志的思维方式,就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之中。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强调,仁者喜爱山的品性,宁静而久长;智者喜爱水的品性,灵动而欢欣,都是因为性与之和。钱穆认为,“盖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此二者皆同本于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