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92岁高龄的巴菲特,这个被誉为股神、奥马哈的神谕,却表示:经济令人难以置信的(飙升)时期正在结束,预计未来大多数业务收益可能会走低。他的搭档查理芒格,也宣称他和巴菲特都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确实,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变得比较乐观,但经济不可能一直持续增长。一是主观上来看,当下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就像我经常喜欢说的低垂的果实,我们早已采摘完了,再往上,难度可能会越大。二是从客观上来讲,当前经济基数较大,一直维持高基数、高增长已经不太现实。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各行各业也高速发展,赚钱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哪个行业、处在产业链的哪个环节,都可以从这个不断做大的蛋糕中分得一杯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中国涌现出的一批批暴富的企业家,也产生了一批批类似恒大这样的高杠杆企业,他们在商界虽不能说叱咤风云,但至少也是活得风生水起。
而到如今,经济形势早已在悄悄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我们已经告别了过去那种年化十几的高速增长。叠加疫情这逝去的三年的影响,截止到2022年我国GDP增速已下降为3%。今年即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目标为5%。肉眼可见,大家对经济增速预期变得更加谨慎了!
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未来资产增值速度也必然放缓。经济的放缓,一方面会使得现有企业发展放缓,大家比较能切身感受的就是业务难做了、钱难赚了。实业难做,大家再投资生产的意愿就不强,银行贷款就会减少。银行收了储户的钱,贷的人少,银行就会降低利息来缓解生存压力。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经济放缓,赚钱的项目变得稀缺,投资的风险增加。而把钱存在银行吧,利息也会减少。
总之,未来挣钱不易、存钱不易,用钱挣钱更不易!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为了制造焦虑,也不是悲观厌世。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悲观现实主义。是指悲观的人看世界,反而能够更准确,因为悲观的人更清醒。而我,希望做一个悲观现实主义者:只有清醒地悲观之后,才能坚定的乐观。这,才是所谓的大彻大悟。
既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处在增长放缓的拐点。那么,我们如何在悲观之后,做到坚定的乐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是接受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新常态的现实,合理管理我们对经济增长和投资收益的预期。这意味着,我们从过去的增量时代慢慢转化为存量时代。这是,增量时代的逻辑到存量时代就不好使了。在增量时代的逻辑是,你可以迟到但不能缺席,你可以犯错,但不能错过。而在存量时代,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让我们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我们接受这个新常态后,就能以平常心应对、将我们的思维从增量时代切换到存量时代。这时,我们遇到创业、投资、择业等决策时,就知道这时的决策是尽可能地稳健,而不是去积极地去拥抱风险。虽然悲观可能正确、乐观才可能成功。但在新的常态下,在很多事情胜算概率变小的情况下,作为普通人,还是尽量保守,让自己的人生和财富处于一个相对安稳的状态。
当然,如果你决定要做一个积极的成功者,那么,我祝福你好运。
二是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建立个人的“护城河”。企业在面对不景气的外部环境,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去调整自己的企业战略、组织应对。作为时代洪流中的个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对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我们同样要考虑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不管是面对外部环境,还是个人自身存在的局限,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生计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思维认知。例如查理芒格比较推崇的多元思维,说的就是T型人才,即既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同时有很深的专业深度。就像两条直线,只能在一个维度——长度上比较。而一个长方形,就有了二个维度上的优势。如果是长方体呢,那就又多了一个维度。这样,在面对存量市场竞争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培养不同维度,建立个人护城河,对竞争对手进行降维打击。
日拱一卒。掌握实用的金融知识及思维,揭秘最底层的财富逻辑。让理财更自在,让人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