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藁
释义
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称“西芎”、“抚芎”
拼音
ɡǎo
同音字
镐、槁
组词
藁书、藁葬
偏旁部首
艹
笔画顺序
横、竖、竖、点、横、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竖、横折、横、横、竖、撇、捺
笔画数
17笔
结构
上中下结构
藁编辑
汉语汉字
“藁”,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gǎo,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藁”的基本含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称“西芎”、“抚芎”;引申含义为禾秆,如藁砧、藁人[1]。
在日常使用中,“藁”也常做名词,表示稿子,草稿,如藁草[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方言汇集
字源演变
编辑
“藁”,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后来陆续在金文时代、楚系简帛时代、秦朝小篆时代中发现,“藁”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时代演变而来。“藁”的字源演变图如下[1]:

藁字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gǎo |
名词 |
同“稾”。禾秆 |
stalk |
藁砧、藁人 |
儿馁嗔郎罢,妻寒望稾砧。——宋·唐庚《自笑》 |
同“稾”。稿子,草稿 |
draft |
藁草 |
|||
形容词 |
同“稾”。干枯 |
dried up |
藁草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集韵】【正韵】古老切,音杲。【唐韵】俗槀字。【正字通】木枯也。
又藁席。【荀子·正名篇】屋室庐宇葭藁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注】以藁爲席,贫贱人之居也。
又藁本,药名。【管子·地员篇】五臭畴生莲与蘼芜、藁本、白芷。
又【史记·屈原传】属草藁。【索隐注】创制宪令之本。
又【前汉·陈汤传】斩郅支及名王以下,县头藁街。
又【韵补】车御切。【易林】蝗齧我稻,驱不可去。实穗无有,但见空藁。【正字通】引《汉书·马援传》藁葬注,草也。○按藳葬,藁字从禾,不从木[1]。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藁”字头,请参考“稾”字:)
秆也。从禾高声。古老切[1]。
说文解字注
秆也。广雅、左传注皆云。秆、稾也。叚借爲矢榦之稾、屈平属艸稾之稾。从禾。高声。古老切。二部[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 中国大陆 |
![]() 中国台湾 |
![]() 中国香港 |
![]() 日本 |
![]() 韩国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参考资料[2] |
书法欣赏
![]() 楷书-张勇-《品翰堂杯第三届作品选之二》 |
![]() 行书-成亲王-《诒晋斋法帖》 |
![]() 隶书-何元锡-《酒德赋全本》 |
参考资料[3]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藁 |
广韵 |
效 |
上 |
晧 |
见 |
开 |
一 |
全清 |
古老切 |
kɑu |
|
集韵 |
效 |
上 |
晧 |
见 |
开 |
一 |
全清 |
古老切 |
kɑu |
||
增韵 |
上 |
晧 |
古老切 |
||||||||
中州 |
上声 |
萧豪 |
冈袄切 |
||||||||
洪武 |
上 |
巧 |
见 |
古 |
全清 |
古老切 |
kdu/kau |
||||
参考资料[4]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豪 |
ɑu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豪 |
ɑu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k |
ɑu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k |
ɑu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k |
ɑu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k |
âu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k |
ɑu |
||
参考资料[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