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蓟
释义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色,可入药,亦称“大蓟”
拼音
jì
同音字
记、计
组词
山蓟、辽蓟
偏旁部首
艹
笔画顺序
横、竖、竖、撇、横撇、竖、横折、横、竖、横、提、竖、竖钩
笔画数
13笔
结构
上下结构
蓟编辑
汉语汉字
“蓟”,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jì,最早见于《说文》中,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蓟”的基本含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色,可入药,亦称“大蓟”。[1]
在日常使用中,“蓟”也常做名词,表示古县名。[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书写演示书法欣赏
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方言集汇
字源演变
编辑
“蓟”,初见于秦代小篆中,“蓟”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蓟”的字源演变图如下:[1]

蓟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jì |
名词 |
蓟属植物的泛称 |
thistle |
罗平蓟、贡山蓟 |
|
古州名 |
Ji prefecture |
|
|||
古县名 |
Ji county |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蓟”字头,请参考“薊”字。)
《唐韵》古谊切《集韵》《正韵》吉诣切,音计。《说文》芺也。《尔雅·释草》芺,蓟。《疏》蓟生山中者名术,其生平地而肥大於众者名杨枹蓟,今呼为马蓟。
又地名。《礼·乐记》封黄帝之後于蓟。《注》今涿郡蓟县。
又姓。《神仙传》蓟子训,齐人。 《五经文字》从角者譌。葪。[1]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蓟”字头,请参考“薊”字:)
芺也。从艸魝声。古诣切
说文解字注
(蓟)芺也。释艸曰。芺、蓟、其实荂。郭云。芺似蓟。许以芺释蓟。则为一物。而芺字又不类列於此。未闻。从艸。魝声。古诣切。十五部。[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 中国大陆 |
![]() 中国台湾 |
![]() 蓟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 隶书-胡三银-《品翰堂杯第一届作品选之一》
|
![]() 草书-詹景凤-《书法大字典》 |
![]() 行书-王铎-《王铎书法字典》 |
![]() 楷书-黄银华-《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四》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蓟 |
广韵 |
蟹 |
去 |
霁 |
见 |
开 |
四 |
全清 |
古诣切 |
kiɛi |
|
集韵 |
蟹 |
去 |
霁 |
见 |
开 |
四 |
全清 |
吉诣切 |
kiɛi |
||
蟹 |
去 |
怪 |
见 |
开 |
二 |
全清 |
居拜切 |
kɪɐi |
|||
山 |
入 |
屑 |
见 |
开 |
四 |
全浊 |
吉屑切 |
kiɛt |
|||
增韵 |
去 |
霁 |
吉诣切 |
||||||||
中原 |
去声 |
齐微 |
见 |
全清 |
ki |
||||||
中州 |
去声 |
齐微 |
江异切 |
||||||||
洪武 |
去 |
霁 |
见 |
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