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鸠
释义
鸟;聚集
拼音
jiū
同音字
究、纠
组词
鸠僚、鸠占鹊巢
偏旁部首
鸟
笔画顺序
撇、横斜钩、撇、横折钩 、点、竖折折钩、横
笔画数
7笔
结构
左右结构
鸠编辑
汉语汉字
“鸠”,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jiū,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鸠”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鹘鵃也。从鸟九声。居求切”。“鸠”的基本含义为鸟名,如鸠形鹄面;引申含义为聚集,如鸠合、鸠集[1]。
在日常使用中,“鸠”通“究”,表示度量;计算[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上古音系
中古音系6相关词组
字源演变
编辑
“鸠”,初见于秦朝小篆,形声字。鸟表意其形像鸟表示鸠是鸟类动物;九表声,九多意,表示的种类多,数量亦多。形旁简化。楷书体和简化版的“鸠”都从小篆演变而来。其字源演变图如下[2][1]:
![]() 鸠的字源演变图 |
![]() 鸠的字源演变图 |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词 |
例句 |
jiū |
名词 |
鸠鸽科的鸟的泛称 |
dove |
鸠,鹘鸠也。——《说文》 维鸠居之。——《诗·召南·鹊巢》 |
|
一种行于沙中的运载工具 |
animal-draw vehicle |
水用舟,陆用车,涂用楯,沙用鸠,山用欙。——《吕氏春秋》 |
|||
jiū |
动词 |
聚集,使聚在一起 |
gather together |
鸠工、鸠民 |
鸠,聚也。——《尔雅》 |
共工方鸠僝功。——《书·尧典》。传:“聚也。” |
|||||
使安定 |
stabilize |
若鸠楚竟,敢不听命?——《左传·定公四年》 内抚凋残,外鸠离散。——三国魏· 张既《答文帝问苏则》 |
|||
通“究”,度量;计算 |
measure |
度三林,鸠薮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居求切【集韵】【正韵】居尤切,九平声。【说文】鹘鵃。似山雀而小,短尾,靑黑色。【禽经】拙者莫如鸠,不能爲巢。【诗·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礼·月令】仲春,鹰化爲鸠。
又【王制】鸠化爲鹰,然后设罻罗。【注】仲秋也。
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郯子曰:少皞氏以鸟名官,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鳲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严粲诗缉】左传五鸠备见诗经。祝鸠,鹁鸠也,四牡嘉鱼之鵻是也。鴡鸠,关关鴡鸠之鸠是也。鳲鸠,布穀也,曹风之鳲鸠是也。鷞鸠,大明之鹰是也。鹘鸠,鲎鸠,非《班鸠》《小宛》之鸣鸠,《氓》食桑葚之鸠是也。
又蒙鸠,鹪鹩也。【荀子·劝学篇】南方有鸟,名曰蒙鸠。
又【尔雅·释诂】鸠,聚也。【正字通】鸠能聚阳气,故取义于聚。【书·尧典】共工方鸠僝功。【左传·襄二十五年】鸠薮泽。
又安也,集也。【左传·隐八年】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
又【襄十六年】敢使鲁无鸠乎。
又国名。【山海经】始鸠在海中辕厉南。
又舒鸠,楚属国。见【左传·襄二十四年】。
又地名。鸠兹。【左传·襄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注】吴邑。
又山名。【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又人名。汝鸠,汤贤臣。
又小腹下曰鸠口。【巢氏病源】斜踵至鸠口内。
又【韵会】渠尤切,音裘。同馗。土菌,可食。
又叶斤于切,音居。【道藏歌】重萌鬱以赫,朱风引鸣鸠。旣忘荣曜契,何不宝僊居。【说文】鸠,从鸟九声。【禽经】九鸟曰鸠。或曰鸠字从九以此。【列子·天瑞篇】一变而爲七,七变而爲九。九者,究也。乃变而爲一,故名鸠,此鸠所以从九也。【玉篇】或作勼[1]。
说文解字
鹘鵃也。从鸟九声。居求切[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 中国大陆 |
![]() 中国台湾 |
![]() 中国香港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参考资料:[4] |
书法欣赏
![]() 篆书-吴昌硕-《书法大字典》 |
![]() 隶书-吴昌硕-《书法大字典》 |
![]() 草书-赵子昂-《书法大字典》 |
![]() 行书-黄道周-《书法大字典》 |
![]() 楷书-翁文明-《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二》 |
|
参考资料:[3]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鸠 |
广韵 |
流 |
平 |
尤 |
见 |
|
开 |
三 |
全清 |
居求切 |
kju |
|
集韵 |
流 |
平 |
尤 |
|
见 |
开 |
三 |
全清 |
居尤切 |
kiəu |
|
|
流 |
平 |
尤 |
|
群 |
开 |
三 |
全浊 |
渠尤切 |
ɡiəu |
|
|
止 |
上 |
纸 |
|
澄 |
开 |
三 |
全浊 |
文(丈)尒(尔)切 |
ȡiɛ |
|
韵略 |
|
平 |
尤 |
|
|
|
|
|
居尤切 |
|
|
增韵 |
|
平 |
尤 |
|
|
|
|
|
居尤切 |
|
|
中原 |
|
阴平 |
尤侯 |
见 |
|
|
|
全清 |
|
kiəu |
|
中州 |
|
平声 |
尤侯 |
|
|
|
|
|
飢由切 |
|
|
洪武 |
|
平 |
尤 |
见 |
古 |
|
|
全清 |
居尤切 |
kiou |
参考资料:[1] |
上古音系
字头(重定向至“鸠”) |
声符 |
韵部 |
对应广韵小韵 |
拟音 |
鸠 |
九 |
幽 |
鸠 |
ku |
参考资料:[1] |
广韵
字头(重定向至“鸠”)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调 |
等 |
呼 |
韵系 |
韵摄 |
广韵目次 |
高本汉 |
王力 |
李荣 |
邵荣芬 |
郑张尚芳 |
潘悟云 |
蒲立本 |
推导现代汉语 |
古韵罗马字 |
有女罗马字 |
注解 |
鸠 |
鸠 |
居求 |
见 |
尤 |
尤 |
平声 |
三等 |
开口 |
尤 |
流 |
下平十八尤 |
ki̯ə̯u |
kĭəu |
kiu |
kiəu |
kɨu |
kiu |
kuw |
jiu1 |
kiu |
kiou |
鸟名又聚也居求切十 |
参考资料:[1] |
蒙古字韵
字头(重定向至“鸠”)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译 |
音译(修正) |
音译(其他形式) |
拟音 |
声调 |
鸠 |
ꡂꡞꡓ |
|
|
giw |
|
|
kiw |
平声 |
参考资料:[1] |
中原音韵
字头(重定向至“鸠”) |
小韵 |
声母 |
韵母 |
韵部 |
声调 |
四呼 |
宁继福 |
鸠 |
鸠 |
见 |
尤侯齐 |
尤侯 |
阴平 |
齐齿呼 |
kiəu |
参考资料:[1] |
洪武正韵牋
字头(重定向至“鸠”) |
小韵 |
反切 |
韵目 |
韵部 |
声调 |
鸠 |
鸠 |
居尤 |
十九尤 |
尤 |
平声 |
参考资料:[1] |
分韵撮要
字头(重定向至“鸠”) |
小韵 |
声母 |
韵母 |
韵部 |
声调 |
注解 |
鸠 |
沟 |
溪 |
修 |
第五修叟秀 |
阴平 |
鸟名 |
参考资料:[1] |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
k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幽 |
k |
ǐu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幽 |
k |
jŏɡ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幽 |
k |
jəw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幽 |
k |
jəgw |
两汉 |
西汉 |
幽 |
|
|
两汉 |
东汉 |
幽 |
|
|
参考资料:[1]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魏 |
|
幽 |
|
|
jou |
晋 |
|
幽 |
|
|
jou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尤侯幽 |
|
|
jou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尤侯幽 |
|
|
jou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尤侯幽 |
|
|
jou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
|
k |
i̯ə̯u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
|
k |
ǐəu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
|
k |
ju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
|
k |
iəu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k |
jə̆u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
|
k |
ǐou |
参考资料:[1] |
相关词组
编辑
【鸠雏】鸠的幼体或未成年鸟
【鸠合】聚合,集合
【鸠集】聚集;搜集,鸠集传记,广增异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