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基本信息

别名

希逋、齐奘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去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国籍

中国

性别

生肖

出生地

山东省聊城市

籍贯

中国山东聊城临清

民族

汉族

中文名

季羡林

希逋

学业信息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职业信息

职业

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

主要成就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

作品信息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简明东方文学史、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季羡林锁定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5]、代表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6]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男,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代表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

人物关系

纠错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妻子彭德华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儿子季承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女儿季婉如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好友白寿彝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徒弟钱文忠

目录

1人物经历教育经历写作经历工作经历

2社会活动3主要成就研究成果获得荣誉

4个人作品学术著作翻译作品散文随笔

5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健康状况6人物评价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季羡林校园照片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写作经历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季羡林

工作经历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季羡林散文随笔作品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外)。[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社会活动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1979年,任中国南亚学会会长。

1980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兼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

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1985年,任中国作家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1990年,任中国亚非学会会长。[2]

主要成就

研究成果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羡林的研究领域8个方面:

研究领域

学术成果(代表)

备注

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

《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

开拓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

佛教史研究

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国内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

吐火罗语研究

《〈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

《弥勒会见记》

《弥勒会见记》

《校注前言》

《糖史》》

——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罗摩衍那》

比较文学研究

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

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贡献

东方文化研究

《东方文化集成》

历时15年

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传世藏书》

丛书的总编纂

散文创作

《赋得永久的悔》

——

获得荣誉

年份

获奖情况

1986年

论文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9年

“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7年

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9年

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1998年

《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999年

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2000年

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

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2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2006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006年

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0年

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个人作品

学术著作

著作

年份

备注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

1941年

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

《〈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

1943年

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

《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

1944年

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犍陀罗语的特点之一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1957年

《印度简史》

1957年

《印度古代语言论集》

1982年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1985年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1985年

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

《大唐西域记校注》

1985年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1985年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1985年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1997年

《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

——

《东方文学史》

——

《东方文化研究》

——

《禅与东方文化》

——

《东西文化议论集》

——

《世界文化史知识》

——

翻译作品

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

年份

名称

原著作者

出版社

备注

参考资料

1955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德]安娜·西格斯

作家出版社

德译中;小说集

1956.06

沙恭达罗

[印]迦梨陀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梵译中;剧本

1959

五卷书

[印]佚名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印度寓言故事集

1962

优哩婆湿

[印]迦梨陀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梵译中;剧本

1980

罗摩衍那(一):童年篇

[印]蚁垤

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摩衍那》系列,共7卷

1981

罗摩衍那(二):阿逾陀篇

1982

罗摩衍那(三):森林篇

1982

罗摩衍那(四):猴国篇

1983

罗摩衍那(五):美妙篇

1984

罗摩衍那(六):战斗篇

1984

罗摩衍那(七):后篇

注:书籍多次出版,仅列出第一版出版时间。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牛棚杂忆》

《朗润园随笔》、

《季羡林散文选集》

《泰戈尔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病榻杂记》

《忆往述怀》

《新纪元文存》

《季羡林品读人生》 

收入教科书的文章

文章名

收录于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5课,德国

《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

《夹竹桃》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

《夹竹桃》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幽径悲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

《清塘荷韵》

上海九年义务制教育九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

《成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

《做人与处世》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永久的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课

《忘》

2014泉州市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长辈:季羡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妻子: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季羡林与臧克家

儿子:1994年,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在4万元丧葬费用中,要求作为儿子的季承出2万,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出,结果父子交恶。此时便扬言要与之断绝关系。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季羡林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

1995年,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13年不曾相见。13年后,双方终于冰释前嫌。2002年,住进301医院前,季承想见季羡林很方便。在2002年后,季承再想见季羡林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终于在2008年,季承见到了已经97岁的父亲,并一直陪着季羡林。

健康状况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27秒,季羡林逝世。

人物评价

怀念母亲的作者是谁_人物经历社会活动主要成就

2008年8月2日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贺剑城称自己“为老搭档的逝世感到悲痛”,贺剑城道:“季先生对待学术、工作非常严谨,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非常严格。他精力过人,每天到单位非常早,有时竟然会提前三个小时到。”贺老称,季先生一生对待学问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国同时学三门语言的情况,笑称“简直是自我折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7-15 09:20:11
下一篇 2022-07-15 09:32:4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