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刎
释义
抹脖子;割断;刎颈之交,旧称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拼音
wěn
同音字
吻、稳
组词
自刎、刎颈之交
偏旁部首
刂
笔画顺序
撇、横折钩、撇、撇 、竖、竖钩
笔画数
6笔
结构
左右结构
刎编辑
汉语汉字
“刎”,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wěn,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刎”的基本含义为刎颈之交,旧称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如“卒相与欢,为刎刎刎刎”;引申含义为抹脖子,如自刎[1]。
在日常使用中,“刎”也常做动词,表示割断[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方言汇集韵书集成
中古音系
字源演变
编辑
“刎”,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从偏旁部首刀古文字之形像把刀,表示以刀断颈。从勿,勿有旗义,旗在高处会飘动,而颈在人体高处可转动;合起来表示刎是割颈。本义是割颈。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刎”。其字源演变图如下:[1][2]

刎的字源演变

刎的字源演变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wěn
|
动词
|
割脖子 |
cutone’sthroat |
自刎,刎脰 |
种霸越而灭吴兮,终刎颈于属镂。——刘基《述志赋》 |
割断 |
cutoff |
马前不得进,后不得退,遂避而逸,因下抽刀而刎其脚。——《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武粉切,音吻。【说文】刭也。【玉篇】割也。【礼·檀弓】不至者刎其人。【史记·张耳馀传】两人相与,爲刎颈交。【韵会】或作歾[1]。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刎”字头,请参考“刎”字:)
刭也。从刀勿声。武粉切[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 中国大陆 |
![]() 中国台湾 |
![]() 中国香港 |
![]() 日本 |
![]() 韩国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参考资料[4] |
书法欣赏
![]() 楷书-彭玉雯-《十三经集》 |
![]() 行书-杨继盛-《人帖》 |
![]() 隶书-任晖-品翰堂杯第三届作品选之四 |
![]() 篆书-佟伟夫-《篆字汇》 |
参考资料[5] |
音韵汇集
编辑
方言汇集
客家话[宝安腔]wut7[梅县腔]wut7[台湾四县腔]wut7[客英字典]vut7[客语拼音字汇]vun3[海陆腔]wut7[东莞腔]wun3粤语man5潮州话何温4(忽);又:毛温4hug4mug4(hukmuk)[1]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释义 |
索引 |
刎 |
广韵 |
臻 |
上 |
吻 |
微 |
合 |
三 |
次浊 |
武粉切 |
mjuən |
278.33 |
||
集韵 |
臻 |
上 |
吻 |
微 |
合 |
三 |
次浊 |
武粉切 |
ɱiuən |
357.9.3 |
|||
韵略 |
上 |
吻 |
武粉切 |
9.1 |
|||||||||
增韵 |
上 |
吻 |
武粉切 |
1.3 |
|||||||||
中原 |
上声 |
真文 |
微 |
次浊 |
ʋuən |
7.1 |
|||||||
中州 |
上声 |
真文 |
叶文上声 |
15.2 |
|||||||||
洪武 |
上 |
轸 |
微 |
武 |
次浊 |
武粉切 |
ɱən |
21.3 |
|||||
参考资料[3]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
|
m |
i̯uən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
|
m |
ǐuən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
|
m |
juən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
|
m |
iuən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
|
m |
juən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
|
ɱ |
ǐuən |
参考资料[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