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编辑
中文名
荇
释义
草本植物
拼音
xìnɡ
同音字
姓、幸
组词
水荇、荇藻
偏旁部首
艹
笔画顺序
横、竖、竖、撇、撇 、竖、横、横、竖钩
笔画数
9笔
结构
上下结构
五笔
atfh(五笔86),atgs(五笔98)
仓颉码
thon
郑码
eoi
四角号码
44221
字码
基本区 U+8347
平水韵
上声二十三梗
注音
ㄒㄧㄥˋ
笔顺号码
122332112
部首笔画
3笔
部外笔画
6笔
字级
二级字
荇编辑
汉语汉字
“荇”,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xìng,最早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荇”的基本含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1]。
目录
1字源演变2详细释义3古籍释义康熙字典
说文解字4字形书法字形对比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5音韵汇集韵书集成中古音系
方言汇集
字源演变
编辑
“荇”,初见于楚系简帛时代,形声字。本义是荇菜。后来又在《说文》中发现,“荇”字简体版的楷书从《说文》演变而来。“荇”的字源演变图如下[2][1]:

荇的字源演变图1

荇的字源演变图2
详细释义
编辑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英文 |
例词 |
例句 |
xìng |
名词 |
荇菜 |
banana-plant |
荇叶、荇带 |
|
参考资料[1] |
古籍释义
编辑
康熙字典
【唐韵】【正韵】何梗切【韵会】下梗切,音杏。【说文】莕,或从行。【陆佃曰】荇之言行也。【诗·周南】参差荇菜。【传】接余也。【疏】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馀。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深浅等。大如钗股,上靑下白。鬻其白根,以苦酒浸之,肥美可案酒。【韵会】池州人称荇爲莕公鬚,盖细茎乱生,有若鬚然。【洞冥记】灵池有连钱荇,荇如钱文。
又姓。【正字通】汉荇不意、荇吾。或作䓷[1]。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荇”字头,请参考“莕”字:)
菨馀也。从艸杏声。荇,莕或从行,同。何梗切[1]。
说文解字注
(莕)菨馀也。周南。参差荇菜。毛传。荇、接余也。释艸荇作莕。从艸。杏声。何梗切。古音在十部。
(䓷)莕或从洐。同。各本作荇。注云或从行。今依尔雅音义、五经文字正[1]。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 中国大陆 |
![]() 中国台湾 |
![]() 中国香港 |
![]() 日本
|
参考资料[1] |
书写演示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
|
参考资料[3] |
书法欣赏
![]() 草书-韩录涛-《品翰堂杯精选作品集之一》 |
![]() 行书-龚平-《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五》 |
![]() 楷书-岳康乐-《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五》 |
![]() 隶书-简帛-《简帛书法字典》 |
![]() 篆书-篆刻字典-《中国篆刻大字典》 |
参考资料[4] |
音韵汇集
编辑
韵书集成
字形 |
韵书 |
摄 |
声调 |
韵目 |
字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荇 |
广韵 |
梗 |
上 |
梗 |
匣 |
开 |
二 |
全浊 |
何梗切 |
ɣɐŋ |
|
集韵 |
梗 |
上 |
梗 |
匣 |
开 |
二 |
全浊 |
下梗切 |
ɣɪaŋ |
||
咸 |
上 |
槛 |
匣 |
开 |
二 |
全浊 |
户黤切 |
ɣɪam |
|||
韵略 |
上 |
梗 |
下梗切 |
||||||||
增韵 |
上 |
梗 |
何梗切 |
||||||||
中州 |
去声 |
庚青 |
奚敬切 |
||||||||
洪武 |
上 |
梗 |
匣 |
胡 |
全浊 |
何梗切 |
ɣəŋ |
||||
参考资料[5] |
中古音系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调 |
声母 |
韵母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ɣ |
ɐŋ |
||
隋唐 |
拟音/王力系统 |
ɣ |
ɐŋ |
||
隋唐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ɣ |
ɐŋ |
||
隋唐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ɣ |
aŋ |
||
隋唐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ɣ |
ɐng |
||
隋唐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ɣ |
a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