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_冲突由来历史近况

达尔富尔问题编辑

达尔富尔问题

达尔富尔的问题,是非洲苏丹境内的达尔富尔引发的一系列国际和地区地缘政治问题。

目录

1苏丹一览2达尔富尔3冲突由来4历史

5近况6局势7国际影响8人道主义

疾病控制人权保护平民9周边影响

10法规11时间表12中国立场

苏丹一览

编辑

为了解达尔富尔当前的危机,必须从广义的角度简略地审视达尔富尔局势。

苏丹是非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国土面积约为191万平方公里,北邻埃及,东接红海、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南毗南苏丹共和国,西壤中非共和国、乍得和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

前苏丹人口约为3 089万,其中32%居住在城市,68%居住在农村,游牧人口约占7%。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部地区尤其如此,而基督教和传统拜物教在南部较为盛行。

苏丹是一个拥有联邦制政府的共和国,实行多级行政管理,全国分为26个州,大约120个县。

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_冲突由来历史近况

达尔富尔问题

苏丹民族特性的构成相当复杂。苏丹人由许多部落组成,部落居民讲130多种语言和方言。日积月累形成的伊斯兰-非洲-阿拉伯文化,已成为该国北方的主导 文化。阿拉伯语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通行,是大多数苏丹人的“普通话”。

苏丹被视为最不发达国家,在2004年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中列第139位。苏丹没有发达的公路交通网,大部分地区依赖农牧业自给经济。但最近几年,尤其是在该国中部和南部发现石油之后,商品农业、工业开发和自然资源限度开采有所发展。

从英国殖民时期至今,青、白尼罗河交汇的中部地区一直是备受注目之处,因为发展和建设集中于喀土穆以及将长纤棉作为国家主要农作物种植的肥沃的杰济拉地区。

除这两个地区外,苏丹广阔领土的其余部分仍然被边缘化和忽视,包括达尔富尔及科尔多凡、努巴山区、苏丹东部和南部等其他地区。即使是介于埃及边界和喀土穆之间的北部地区,也是渺无人烟的沙漠。

1956年1月1日,苏丹摆脱英国和埃及统治获得独立。独立之后,国家在军事专政和民主统治之间摇摆不定。在49年国民统治中,苏丹经历了1956-1958年、1965-1969年和1985-1989年的10年民主时期。除此之外,苏丹被军人通过政变夺权专政统治。

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_冲突由来历史近况

苏丹达尔富尔现状

1956年独立后,苏丹经历了2年的民主治理期。1958年11月,易卜拉欣·阿布德将军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阿布德支持推广阿拉伯语和传播伊斯兰教,但这一主张引起了南部的抵抗。1962年,南部动荡加剧。1963年出现了武装反叛。政府在全国加大镇压行动。1964年,喀土穆的学生抗议活动演变成公众骚乱并迅速蔓延。阿布德辞去国家元首职务,由一个根据1956年《临时宪法》任命的过渡政府掌权。

过渡政府于1965年4、5月份举行了选举。1965年6月,由乌玛党政治领导人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哈古比领导的联合政府成立。但是,马哈古比政府未能议定和执行有效的改革政策。1969年5月,由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上校率领的一批军官夺取了政权。他们推行一党制社会主义思想,后来演变为政治伊斯兰教。1972年2月,尼迈里与南部反叛分子签署所谓的《亚的斯亚贝巴协定》,规定南部实行某种程度的自治。这项协定为此后11年带来了和平。然而,在最后几年统治期间,尼迈里将军采取了几项使其紧握大权的措施。南部发现石油后,尼迈里实行措施,确保将南部产油区归入北部,并取消了南部自治。此外,1983年9月,在全国伊斯兰阵线当时的领导人哈桑·图拉比和穆斯林兄弟会的影响下,尼迈里开始推行伊斯兰教法统治。所有这些步骤都遭到了南部的强烈反应,并最终导致1983年爆发与南部的第二次战争。其他有关土地所有权法和地方或部落行政制度的关键措施,将在下文阐述。

最后,1985年4月,尼迈里军人政府被一批军官发动的军事政变推翻,随之成立了以阿贝德·拉赫曼·希瓦尔·达哈卜将军为首的过渡军事委员会。在1986年举行的选举中,乌玛党领导人萨迪克·马赫迪获胜并出任总理。马赫迪政府执政不到四年。在此期间,马赫迪政府开始采取一些重要措施,但却面临重大挑战,包括与南部的持续战争以及干旱和荒漠化等。

苏丹现任总统奥马尔·哈桑·巴希尔将军于1989年6月与穆斯林兄弟会合作发动军事政变后夺得政权。许多苏丹人在这次政变后被关押或流亡,财产被没收,政党被查禁。巴希尔和尼迈里一样,深受全国伊斯兰阵线主要理论家哈桑·图拉比的影响。从1989年开始,法律和司法制度都作了重大调整,以符合该党诠释的政治伊斯兰教。

1998年,随着新的《宪法》拟就并于1998年7月1日生效,以及同年12月举行选举,执政党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1998年《宪法》仍然体现一个严格的思想体系,规定实行政府联邦制,并保证一些重要的基本权利。1998年12月的选举遭到了所有主要反对党的抵制,巴希尔总统的全国大会党赢得议会360个席位中的340席,他本人也当选又一个五年任期。图拉比成为议会议长。该党成员继续担任关键职位,对政府、军队、安全部队、司法机关、学术机构和新闻媒体施加强大影响。

1999年,由于全国大会党发生内部权力争斗,巴希尔总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解散议会,冻结《宪法》的一些重要规定,包括与各州地方政府的结构有关的规定。2000年5月,图拉比退出执政的全国大会党,实际上成立了一个名叫“人民大会”的新党。许多与图拉比交好的官员辞去政府职务。2001年5月,图拉比本人被软禁,后被指控为策划政变。现仍被关押。人民大会党至少有70名骨干成员未经控罪或审判被关押,另有一些成员流亡国外。

南北内部冲突自1983年爆发以来,在许多方面使苏丹遭受重创。这是非洲持续时间最长的冲突,引发了严重的侵犯人权行为和人道主义灾难。200多万人在冲突中丧生,45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但经过多年战争,也迫于强大的国际压力,苏丹政府与南部主要反叛运动“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解放军”从2002年开始和平会谈。在政府间发展管理局(伊加特)的主持下和“三架马车”(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挪威)的支助下,苏丹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7月,双方签署《马查科斯议定书》,就一项阐述治理原则、过渡进程和政府构成的广泛框架以及南部苏丹人民的自决权利达成了具体协议。双方同意继续就权力、财富共享和停火等未决事项进行会谈。随着2003年和2004年在奈瓦沙(肯尼亚)签署一系列框架议定书,由伊加特居中调解的和平进程大幅推进。2004年12月31日,双方签署关于执行方式和永久停火的两项议定书,标志着奈瓦沙会谈和谈判的结束。2005年1月9日,第一副总统塔哈和人运/解放军主席约翰·加朗正式签署《全面和平协定》,其中包括以往签署的所有文件,包括2004年12月31日的两项议定书。到此,和平进程抵达终点。《全面和平协定》标志着20年内战的结束,它要求在6个月过渡准备期和6年过渡期之后,就南部苏丹人民的自决权利举行全民投票。《全面和平协定》规定立即启动制订临时国家宪法的进程。由每方各7人组成的一个委员会将起草《宪法》,然后提交全国制宪委员会审查。

2011年2月7日,苏丹正式宣布苏丹南部公投的最终结果,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苏丹总统巴希尔宣布承认和接受苏丹南部公投的最终结果。

达尔富尔

编辑

达尔富尔(Darfur)地区位于苏丹西部,自北至南依次与利比亚、乍得、中非等国毗邻,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达尔富尔地区包括3个州,即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和南达尔富尔州。这里居住着包括阿拉伯人、富尔人和黑人等80多个部族,在北、西达尔富尔省的人口比例中,非洲黑人占多数,在南达尔富尔省的人口比例中,阿拉伯人占多数。与南苏丹不同,达尔富尔地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是穆斯林,不论是非洲黑人还是阿拉伯人,他们多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分属于不同的部族,彼此之间相互通婚,血统和身份不断发生着变化。在70年代旱灾发生之前,达尔富尔地区内的各部族基本都能和平共处,并没有相互对立。达尔富尔是在资源争夺和暴力冲突中才逐渐形成了阿拉伯人与黑人的分野,遂形成了两派的对立。但宗教信仰的分野是不明显的。达尔富尔是苏丹经济发展水平最落后的地区,当地居民多从事家庭畜牧业。

冲突由来

编辑

达尔富尔地区曾经雨水丰沛、土地肥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人口膨胀、放牧过度,这里的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惯于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并因争夺水草资源与当地黑人部落发生冲突。由于长期以来达尔富尔地区部族间的武装冲突不断,致使该地区的许多地方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

历史

编辑

由于苏丹边界是19世纪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实行殖民统治时人为划定,达尔富尔地区不少部落曾被划到不同的国家,因而该地区的部族与周围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达尔富尔地区石油等矿产资源不断被开发,部族之间为争夺资源的斗争日趋激烈,一些邻国也以各种形式卷入其中。

近况

编辑

2003年2月,达尔富尔地区黑人居民相继组成“苏丹解放军”和“正义与平等运动”2支武装力量,以政府未能保护土著黑人的权益为由,要求实行地区自治,与政府分享权力与资源,并不断攻城略地,展开反政府武装活动。迄今,冲突已造成1万多人丧生,1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原定于2016年4月11日~13日举行的达尔富尔地区地位的公投,因种种原因,没有出现结果。

局势

编辑

达尔富尔问题的由来_冲突由来历史近况

新闻

达尔富尔地区的严重局势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和担忧,为缓解达尔富尔地区紧张局势,包括联合国、非盟在内的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做了大量工作。2004年4月,苏丹 政府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组织达成停火协议,由7000多人组成的非盟部队随后进驻达尔富尔执行维和任务。可是,由于非盟自身能力的限制、维和经费的缺乏,再加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干扰,达尔富尔的稳定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局部小规模武装冲突时有发生。非盟于2006年1月宣布,非盟部队在3月底任期结束后将难以继续执行维和任务,建议把维和任务移交联合国。联合国随后表示,愿意承担这项任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于2004年7月和9月先后通过第1556号决议和第1564号两项决议,以改善该地区的安全局势。同年11月,联合国召开苏丹问题特别会议,通过第1574号决议,敦促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加速政治谈判。2004年7月和2005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两次前往达尔富尔地区,以推动和平进程。非盟也一直是苏丹政府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举行和谈的重要协调方。为监督冲突各方停火和实现该地区稳定,非盟还向达尔富尔派出军事观察员和维和部队。

国际影响

编辑

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推动下,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先后进行了多轮谈判。2006年3月10日,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要求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4月底之前达成全面和平协议。5月5日,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签署了和平协议,从而为结束达尔富尔长达3年多的流血冲突迈出关键的一步。根据这项和平协议,反政府武装将被解散,而支持政府的民兵亦将被解除武装。

人道主义

编辑

联合国苏丹工作计划2007年人道主义和复原援助所需经费为18亿美元,截至3月中旬,已获得32%的经费,认捐额超过5.80亿美元。捐助方还为共同人道主义基金认捐大约1.30亿美元。第一部分8 000万美元已拨付给最亟需的地区;苏丹南部收到的款额最多,用于支持雨季来临前境内流离失所者的回返工作,其次是达尔富尔。

疾病控制

突发脑膜炎达到了流行病程度,遍及苏丹南部10个州中的8个州和阿卜耶伊地区。几个地区的国内流离失所者和难民回返工作,包括从乌干达遣返人员的工作被迫中止。目前正在展开免疫接种运动,该流行病现已得到控制。世界粮食计划署在2月期间向苏丹南部的100 000受益者提供了援助。虽然苏丹南部年度需求和升级评估表明,2007年的粮食保障情况会有所改善,联合国估计,仍有130万人需要108 000吨的粮食援助,其中60%为长期粮食无保障家庭4月至7月“饥荒季节”的所需用粮。

达尔富尔的人道主义局势因持续不断的暴力和普遍的不安全状况而困难重重。已有200多万人沦为境内流离失所者,人数仍在上升,受冲突影响的190万居民基本依赖外部援助。大约107 000名平民因2007年1月1日至4月1日期间的不安全状况和战乱而沦为新的流离失所者。同时,达尔富尔的人道主义准入程度因不安全状况、对人道主义工作人员及其财产的定向攻击和官僚主义障碍的混合影响而受到限制。3月28日,政府与联合国共同发表联合公报,再次承诺暂停实施最初于2004年生效的对人道主义准入的限制。希望这将解决在达尔富尔工作的非政府组织所经历的越来越多的官僚主义拖延问题。公报还规定设立一个高级委员会,确保该协定得到适当执行。

不久前任命的紧急救济协调员兼主管人道主义事务副秘书长约翰·霍姆斯先生认识到苏丹的严重人道主义挑战,从2007年3月20日至27日访问了该国,前往喀土穆、朱巴和分别由政府和叛乱分子控制的达尔富尔各地区,并与民族团结政府和苏丹南部政府官员、人道主义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有关人口和部落领袖举行了会晤。

人权

在人权方面,特派团继续从事监测和能力建设活动。尤其在设立国家人权机构方面,联苏特派团支持对《国家人权委员会法案》进行基础广泛的讨论,包括1月20日为议员们举办了一期讲习班,并向苏丹南部人权委员会派出技术专家,协助该委员会制订有利于人权的立法和方案。

虽然苏丹南部人权委员会成员已获任命,但该委员会授权法尚未最后落实。苏丹南部政府需要根据国际标准,颁布这项重要法律,提供适当的财政支助,并确保委员会的独立地位。联合国各机构、捐助方和广大国际社会必须提供进一步援助,协助执行该委员会的战略计划。

联苏特派团还协助举办了国民议会人权委员会关于修改有关性暴力法律和议会与民间社会合作问题的讲习班,并为喀土穆的政府警察部门提供了一系列人权方面的培训。

保护平民

在重新部署苏丹武装部队之前和之后,苏丹南部,包括Phom el-Zeraf、汤加、Kaldak和周围一些地区,在保护平民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然而,土地和牲畜引起的冲突继续给保护平民造成严重挑战。联苏特派团证实了琼莱州穆尔勒族袭击的报道,据报告1月以来在袭击中已有150名儿童被绑架。我的儿童与武装冲突问题特别代表拉迪卡·库马拉斯瓦米夫人2月初访问苏丹期间,敦促各方释放与武装团体有关的儿童。

联苏特派团还发现利用苏人解部队实施法律和秩序,也是令人关切的保护问题。与赤道州上帝抵抗军相关的不安全,使平民生活正常化以及加强文官政府变得更为困难。

周边影响

编辑

乍得正在经历多方面的人道主义危机,这都同达尔富尔的冲突和中非共和国北部的局势动荡有联系。截至2006年11月30日,乍得境内大约有来自达尓富尓的232 000名难民,来自中非共和国的48 000名难民。因最近战事再起,大约有92 000名乍得人流离失所,而该国东部人口约为110万。尽管苏丹难民给该国带来沉重负担,但乍得政府仍根据国际标准和义务给予欢迎。不过为了维持局面,政府多次呼吁国际社会给予援助。

在232 000名苏丹难民中,220 000人在12个难民营内得到援助。但来自达尔富尔的新难民正在不断涌入,尽管人数较少。迄今为止这些难民都被安置在现有的营地内。

这些难民营都设在同达尔富尔毗邻的边界地区,除了2个难民营外,它们均设在离边界50多公里的地方。2006年11月,乍得政府决定这些难民营应该迁往内地,有些是在离边界500公里的地方,还呼吁国际上为此提供援助。政府认为,迁移难民营是必要的,不仅为了确保难民的安全,而且为了平息苏丹政府关于恩贾梅纳鼓励苏丹反叛分子利用难民营作为后方基地的指控。在技术评估特派团访问期间,代比总统和其他高级政府官员一再坚持必须迁移难民营。乍得政府和难民署成立了一个技术工作组,寻找能够符合最低标准的迁移地址,这些标准包括治安、用水、族裔和谐、中期可行性及自我维持的可能性。此外,难民的迁移还要视安全条件而定。

乍得东部的境内流离失所者大多没有在难民营内。据报告,11月4日至16日,金戈威德民兵袭击了Goz Be?da和Koukou Angarana以南地区,烧毁大约40个村庄,打死260至500名平民。一些境内流离失所者因此再度流浪,目前住在村镇附近的难民营外,还有一些已经四散,因此向他们提供援助更加困难。

迄今为止,该区域内人口的族裔和语言姻亲关系尚能保证境内流离失所者、苏丹难民和地方社区之间的关系不太紧张。不过,土地和其他稀有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再加上区域内最近发生敌对活动,正在破坏不同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人道主义机构正在向收容社区提供更多援助,以便减轻它们的负担,也为了缓解紧张关系。不过,这种援助显然还不够,还需要更大努力,提供救援,执行恢复方案。

法规

编辑

国际人权法、国际人道主义法。

时间表

编辑

2006年6月,由安理会15个成员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组成的代表团与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举行了会谈,双方就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使命移交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在2007年1月份将达尔富尔维和使命移交给联合国。

2006年8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6号决议,决定在得到苏丹政府同意后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1.73万人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苏丹政府重申,为维护国家主权,坚决反对这一决议。

2006年11月16日,苏丹原则同意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的“安南三阶段方案”。随后,联合国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了少量军事顾问,开始了三阶段方案的第一阶段计划,但后两个阶段的部署未能落实。2007年3月8日,苏丹总统巴希尔表示,支持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部署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但对混合维和行动的司令人选、混合部队的规模等一些细节问题有所保留。

2007年4月9日,苏丹、非盟和联合国三方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原则同意启动第二阶段计划,但苏丹仍对其中少数要点持保留意见。

4月11日,作为中国政府特使结束对苏丹访问的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在北京表示,在达尔富尔问题上,苏丹方面已原则接受安南第三阶段方案,但对混合维和行动司令人选、混合部队的规模等一些细节问题有所保留。

4月13日,苏丹西部达尔富尔地区的扎嘎瓦部落和阿姆卡姆拉提部落在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签署和解协议,同意终止两部落间的流血冲突。

4月15日,苏丹已经与联合国和非盟就在达尔富尔地区部署的混合维和部队的职责问题签署了一项联合协议,协议明确规定了联合国和非盟维和部队在达尔富尔的职责和作用。苏丹政府4月16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确认苏丹全面接受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驻联合国和非盟混合部队的第二阶段方案,包括同意联合国向达尔富尔地区部署武装直升机。

4月23日,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过渡权力机构和达尔富尔重建与发展基金会总部启动仪式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举行,过渡权力机构从当天起开始履行职责。

6月9日,苏丹政府又与另一反政府组织“权力与民主人民力量”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落实达尔富尔和平协议的政治备忘录》。

6月12日,联合国、非盟和苏丹政府代表在亚的斯亚贝巴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苏丹接受经修改后的关于联合国与非盟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驻混合维和部队的方案。

6月23日,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发表公报,决定将非盟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的任期延长至2007年12月31日,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在该地区部署联合国-非盟混合维和部队。

7月15日至16日,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举行。会议通过最后公报,表示支持达尔富尔政治进程,确立非盟、联合国和周边国家为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主渠道,宣布相关“路线图”进入谈判准备阶段。

英法等国7月11日散发了达尔富尔问题决议草案,但包括苏丹在内的许多非洲国家对草案的部分内容提出反对意见。此后,英法等国与包括安理会非洲理事国等在内的有关各方进行了多轮磋商后,对草案的内容进行了修改。7月30日,英国和法国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有关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决议草案,建议安理会批准向达尔富尔派遣大约2.6万人的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

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1769号决议,决定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大约2.6万人的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根据决议,这支混合维和部队将由约2万名军人和6000名警察和文职人员组成,其任期初步定为12个月,以取代自2004年部署在那里的非盟维和部队。决议援引《联合国宪章》第七章,授权维和部队在必要时使用武力,用以自卫和保护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和平民的安全。8月1日,苏丹政府宣布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1769号决议,并将同联合国和非盟合作落实该决议。8月3日,非盟和平与安全专员赛义德·金尼特说,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埃及、喀麦隆和埃塞俄比亚已承诺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维和部队,以便参与联合国和非盟在该地区实行的混合维和行动。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在达尔富尔设立总部。

苏丹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卜杜·哈利姆对联合国安理会31日通过有关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驻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非盟)混合部队的决议表示谨慎欢迎。

8月3日至6日,由非盟和联合国共同召开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在坦桑尼亚北部城市阿鲁沙举行。与会的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反政府武装派别领导人达成一致,准备以一致的立场和要求与苏丹政府尽快开始政治谈判。

10月,由联合国和非盟共同主持、苏丹政府和达尔富尔7个反政府派别参加的达尔富尔问题和平谈判在利比亚海滨城市苏尔特举行。苏丹总统助理纳菲尔27日宣布,苏丹政府从即日起在达尔富尔地区实施单方面停火,以便为和谈营造合适的氛围。

12月31日,非盟驻苏丹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在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向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正式移交维和任务。中国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先遣分队的140名官兵于2007年11月抵达南达尔富尔州首府尼亚拉,成为联合国第一支进驻该地区的维和部队。

中国立场

编辑

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中国政府一直主张维护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对话和平等协商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通过谈判早日实现达尔富尔的和平、稳定与经济重建,是中国政府处理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达尔富尔问题出现以来,中国一直通过元首互访、派遣特使、通电话、互致信函以及在联合国等场合开展协调等各种途径与各方沟通,缩小立场分歧,推动平等对话。

胡锦涛主席2007年2月访问苏丹期间,阐明了中国政府在达尔富尔问题上尊重苏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对话与平等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支持非盟、联合国发挥建设性作用等原则立场。中国还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了物资援助。

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近期在访问苏丹期间重申了中方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并就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特别是有关“安南方案”的问题与苏丹方面进行了沟通。中方认为,“安南方案”是现实可行的,同时希望苏丹方面与其他有关各方就细节问题进行平等磋商,尽快达成一致。

中方认为,达尔富尔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维和行动和政治进程应平衡推进。达尔富尔自然资源匮乏,贫穷落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当地经济重建和发展。国际社会除继续向达尔富尔民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外,也应提供发展援助。

对于西方国家动辄以制裁相威胁的做法,中方认为,施压和制裁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取而代之的应是平等的磋商与对话。国际社会有责任帮助苏丹解决达尔富尔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激化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2007年4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对于达尔富尔问题,现在不是讨论制裁的合适时候,各方应多采取建设性措施,推动有关共识尽早得到切实落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2-28 15:30:21
下一篇 2023-02-28 15:32:2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