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号案件剧情解析_美国的立案程序

2010年上映的《第39号案件》总是被影迷们拿来与同为萝莉系惊悚片的《孤儿怨》相比较,由于《孤儿怨》在09年上映之后获得了极高的反响,后一年顺势推出的《第39号案件》总被质疑为情节有模仿《孤儿怨》的倾向。最明显的一处就是结局处,两部影片中的“恶魔”都是沉入湖底而死亡的,而且都是女主在与“恶魔”的决斗中战胜了自我恐惧而胜利的。从两部影片的其他情节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第39号案件》都有着《孤儿怨》的影子。然而仔细观影的影迷们会发现《第39号案件》中那些隐藏的学术,是这部影片与《孤儿怨》本质的不同点。

第39号案件剧情解析_美国的立案程序

美国的立案程序

很多影迷们都认为《第39号案件》的开端非常拖沓,在小女孩的父母已经有重大嫌疑是“虐待儿童”的时候,但是在没有小女孩口证、或者说是其他直接证据的话,这桩“虐童案”是不给予立案的。包括在父母把小女孩放进烤炉这件事情之后,女主人说的:“偷披萨的进监狱了,而杀孩子的却被送去作精神鉴定了。”这些充分体现了美国的立案制度,这也为影片中的莉莉也是钻了法律学上的空子。法律上的规范化与重点描述,是《孤儿怨》中没有见到的。

第39号案件剧情解析_美国的立案程序

犯罪心理学

这个学术贯穿着《第39号案件》的整部影片,虽然在《孤儿怨》里也能看得到,但这只是女主单方面的意识。而在《第39号案件》中,犯罪心理学自始至终贯穿全剧。从一开始的女主角断定莉莉是被虐待的,就是她的这方面知识告诉她,孩童是弱势群体,犯罪方只有可能是父母亲。而莉莉也正是拿捏准了“儿童是容易受欺负的弱势群体”这一心理学特征,开始了自己的“杀人活动”。在莉莉被从烤炉里救出来了之后,反复的和心理医生道格“认为自己是错误的”,让道格确定了自己是“长期受虐”的心理特征,从而让身边人都放松了警惕。

第39号案件剧情解析_美国的立案程序

催眠术

很多影迷们在看完《第39号案件》的时候,都会认为小女孩莉莉不是人类,是魔鬼,而这些死去的人都是产生幻觉而自杀的。然而这其中隐藏着一个科学——催眠术,莉莉就是这么一个精通“催眠术”的魔鬼。她通过了电话用催眠术控制了小男孩去杀害自己的父母,同样也用催眠术控制了道格。其实道格临死前镜头里出现的马蜂并非是真实的,只是在莉莉的控制下,道格出现了幻觉。不过影片中对于莉莉如何使用催眠术的描述很少,唯一在这方面的具体描述是莉莉在等电梯的时候不停的说:“为什么,艾米丽?”以此来让女主进入自己的状态,其实这个时候的电梯是完全正常的,只不过是在莉莉的催眠术下,女主出现了电梯失控的幻觉。

第39号案件剧情解析_美国的立案程序

社会管理学

《第39号案件》和《孤儿怨》的都是由领养家庭发展出的故事,《孤儿怨》对于美国领养孩子的程序没有作过多的描述,而《第39号案件》明确的规定了领养孩子的家庭需要具备的条件。也正是因为领养孩子的复杂手续,让莉莉刚来到女主家里的时候,女主对这个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孩子格外珍惜。这属于社会管理学的范畴,在影片内都有充分的体现。包括作为社工的女主,在救出莉莉送她进入福利机构的时候,她的上司韦恩就告诉她:“你的这个案件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然而女主的善心让她对这个已经完结的案件不得不继续“管”下去,试想一下如果她按照社会管理的制度,案件结束了就放手,她以及她的身边人接下来也不会遇到这么大的麻烦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1-19 21:01:33
下一篇 2023-01-19 21:04:49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