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_人物生平作品著作鉴赏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_人物生平作品著作鉴赏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基本信息编辑

出生日期

1701年

去世日期

1754年12月11日

性别

信仰

儒家

出生地

安徽全椒县

民族

汉族

中文名

吴敬梓

所处时代

清朝

职业信息

主要成就

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著有许多部文学作品、创作《儒林外史》

作品信息

代表作品

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

吴敬梓编辑

清代小说家[1]、代表作《儒林外史》[2]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稍长后补官学弟子员。雍正诸生。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醉酒辞世,享年54岁。

目录

1大事件2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败家之子穷困潦倒

醉酒辞世3个人作品著作作品鉴赏4家族成员

5轶事典故进士家族扬名海滨6后世纪念7人物评价

总评历代评价

大事件

编辑

1701年

出生

康熙四十年(1701年),吴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县的一个官僚家庭。

1733年

续弦叶氏,迁居南京

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

1750年

著成《儒林外史》

乾隆十五年(1750年),著成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_人物生平作品著作鉴赏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1754年12月11日

去世

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醉酒辞世,享年54岁。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_人物生平作品著作鉴赏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康熙四十年(1701),吴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_人物生平作品著作鉴赏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雕像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

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

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

败家之子

康熙六十一年吴霖起因病辞官,吴敬梓陪送父亲从赣榆返回故里,但吴霖起终于一病不起。吴敬梓二十三岁中秀才,也就是在这年,父吴霖起病故。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_人物生平作品著作鉴赏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铜像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的巨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

在雍正十一年(1733),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

穷困潦倒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

醉酒辞世

乾隆十九年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时为一月十一日。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个人作品

编辑

著作

《儒林外史》

《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移家赋》

《拟献朝会赋》

《正声感人赋》

《继明照四方赋》

《石腥诗集序》

《玉巢诗草序》

《修洁堂集略序》

《玉剑缘传奇序》

《尚书私学序》

作品鉴赏

《儒林外史》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_人物生平作品著作鉴赏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在它之前中国文学中就已经有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的白话章回体长篇小说。而《儒林外史》的开创性意义在于:它以现实主义作为底色,以讽刺作为自己的美学追求。它与稍后出现的《红楼梦》一起,构成我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高峰,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部作品内容博大深厚,闪烁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芒。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无情鞭挞了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本质和其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系列深受科举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虚伪的假名士,也塑造了理想中的人物。虽然假托明代,却是封建社会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文学应对世道人心有所补益,《毛诗序》就已提出“美刺”思想。以批判姿态直面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核心。乐府承接了这一传统,在杜甫诗中更是得到发扬光大,而吴敬梓则把这一传统注入到小说艺术中,并以极大的勇气用讽刺鞭挞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他所开创的文学传统在清末文坛被广为推崇,对重要文学流派谴责小说产生明显的影响。我国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对吴敬梓有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创作“秉持公心,指擿时弊。”。鲁迅小说中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闪烁着批判的锋芒,他对国民性深切剖析,无疑是从吴敬梓的思想和艺术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文化传统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有益于当代的精神营养,发扬传统,以丰富传统,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也因之与传统同在。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我们之所以充满信心,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我们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学传统、文化传统。我们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样理所当然地包括文艺作品要反映现实,呼喊出人民的心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就是要尊重传统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我们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创造崭新文化的源泉和基础。发展我们的文化事业,学习、继承传统和把握时代脉搏两者不可或缺。只有努力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我们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贤。

家族成员

编辑

关系

姓名

备注

远祖

吴聪

浙江温州人,因参与靖难之役,在明代永乐年间被封为骁骑尉,受邑江苏六合。

高祖

吴沛

字海若,为人耿介正直,宁肯贫居度日,不愿攀附权贵;博学多才,能文善诗,工书法

曾祖

吴国对

叔曾祖

吴国龙

祖父

吴旦

伯祖

吴晟

叔祖

吴昺

生父

吴雯延

生母

金氏

嗣父

吴霖起

康熙丙寅(1686年)年的拔贡,于康熙甲午(1714年)年任赣榆县教谕

堂兄

吴檠

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刑部主事

妻子

陶氏

陶钦李次女

妻子

叶氏

续弦

长子

吴烺

字荀叔,如试举人,官中书舍人,宁武府同知;能文,通古算,精音韵,著有《杉亭集》

次子

吴蘅叔

一字文熊,号渭川,癸西举人,官司普宁知县,工诗

幼子

吴鏊

轶事典故

编辑

进士家族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小说中曾说“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其取材来源,有学者认为:“吴敬梓兄弟五人,其中四人在科举仕途道路上都很多成就:长兄国鼎和孪生兄弟国龙都是明崇祯癸未(1643年)进士三兄国缙是顺治己丑(1649年)进士;再加上后来的国龙的儿子吴旦又以榜眼(殿试第二名)及第。”在明清时期,吴门是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

扬名海滨

有一次吴敬梓登上了赣榆县县城的高阁参加了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中就来了一首五律《观海》:“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让满座皆惊,感叹这少年学子确实才思敏捷,高人一筹,一首《观海》让他扬名海滨。

后世纪念

编辑

吴敬梓纪念馆

吴敬梓纪念馆位于滁州全椒县城北郊走马岗,隔着襄河与吴敬梓故居“探花地”旧址相望。该馆于1986年建成对外开放,建筑仿明清风格,雕梁画栋,曲槛回廊。馆内珍藏众多吴氏家珍,名家著述和名人字画,是全国吴学研究重要基地。 

南京吴敬梓故居

南京吴敬梓故居坐落于青溪和秦淮河交汇处,于1997年复建而成。该故居与桃叶古渡相连,占地八百平方米,呈长方形,极具江南园林艺术特色。南半部分为古桃叶渡,其后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北半部分是吴敬梓故居建筑群,洗砚池后为文木亭,文木亭以北为碑廊,展现吴敬梓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断的名家绘画。碑廊前,竖有一尊用花岗石雕刻的吴敬梓立像。 [3]

全椒吴敬梓故居

全椒吴敬梓故居位于全椒县襄河镇河湾社区,于2011年开始复建,2015年2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该故居占地面积7190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分主体建筑、花园景观、辅助用房三大区域。[1]

人物评价

编辑

总评

吴敬梓是哪个朝代的人_人物生平作品著作鉴赏轶事典故人物评价

吴敬梓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倒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吴敬梓晚年醉心书法及小说创作,著有深刻揭露清代官场黑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堪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因而世人对吴敬梓的评价颇高,称其为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4]

历代评价

胡适: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

王又曾::“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

程晋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

鲁迅: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6-21 10:29:15
下一篇 2022-06-21 10:32: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