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1)又称东风航天城,始建于1958年10月20日,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2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距离酒泉市260余公里。该地区属沙漠性气候,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执行低、中轨道及高倾角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返回式卫星以及载人航天的发射任务。45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的封锁制裁和战略威胁,党中央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261958年10月,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7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有载人航天和卫星两个发射塔架,先后发射过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第一个目标飞行器。截止2023年4月,两个塔架分别完成15次载人发射任务和100次液体火箭发射任务,成功率分别高达100%和99%。48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在世界的23个发射场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3
建设背景
20世纪50年代,面对西方的封锁制裁和战略威胁,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党中央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26
1955年10月,遭受美国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的钱学森回国;同年12月,钱学森向党中央汇报了中国发展导弹的实施构想;1956年2月,钱学森起草了《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910
1956年3月,钱学森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9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梁思礼任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11
1957年8月28日,国防部正式批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的建议,决定设立导弹试验场。6
建设历程
1957年10月15日,中苏双方共同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在导弹、火箭技术项目中,中国方面从苏联引进4种导弹系统,苏联派遣专家帮助中国选勘和建设导弹综合试验靶场。中央军委决定调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代司令员孙继先中将担任导弹试验靶场司令员,并在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机关基础上组建第二十训练基地领导机构。12月30日,以列·米·盖杜柯夫少将为首的导弹靶场选勘专家组先期来到北京。随后,负责设备安装和指导导弹发射试验的近百名苏联专家也陆续来到中国。12
1958年1月,由孙继先、陈锡联等将军,以及盖杜柯夫率领的苏联专家组组成的中苏联合勘察组,以甘肃酒泉以北地区为重点,进行大规模的空中选勘和地面勘察。经过十多天的踏勘,经综合分析论证,勘察组认为在额济纳旗青山头及周边地区建立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方案是可行的,并呈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12
1958年3月,经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批准,在甘肃、内蒙交界的额济纳青山头一带建设中国第一个陆上综合试验靶场。13
1958年4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由二十兵团副司令员孙继先率领的二十兵团和由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率领的十九兵团,开赴大西北,开始建设中国第一座导弹试验基地。14
1958年10月20日,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157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以赵九章为院长的卫星设计院,对外称科学仪器设计院,专门负责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并把中国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从此,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61966年年底,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工位建成。15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确定为载人航天发射场。177从1994年7月3日工程奠基开始,至1997年正式竣工,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施工建设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它采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整体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的“三垂一远”模式。这种发射模式可以缩短发射之间的时间,提高连续发射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5

名称由来

20世纪60年代初,发射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靶场”一直被称为“东风试验靶场”,也称“东风场区”,“基地”则被称为“东风基地”。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射中心开始开放,取名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8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城市。18
地理环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距离酒泉市260余公里。4卫星发射中心分布于甘肃、酒泉市和内蒙、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方圆2800平方公里范围。发射中心部位于额济纳旗境内。19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区域内多是戈壁和沙漠,人烟稀少,200干米以内基本为无人区,地势开阔,安全性好,是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理想的回收着陆场所;距海岸线远,可以充分利用已基本形成的陆上航天测控网。20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域属于沙漠性气候,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年均气温8.5℃左右,相对湿度为35%-55%,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很适合卫星及载人航天飞行器的发射。5

发射设施
载人航天发射场
载人航天发射场主要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以及航天员区组成。21
载人航天发射场的设施布局采用现代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强化技术区,简化发射区”的原则。技术区各装配测试厂房具有良好的环境和保障条件,各大系统的射前技术准备最大限度地安排在技术区完成,在发射区只进行简单的功能检查和准备就加注发射。发射区则取消了传统的活动勤务塔和地下控制室,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脐带塔。发射区与技术区相邻,这样可以缩短产品在发射工位的时间,提高发射效率。同时,这种布局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如果发生发射事故,损失可以被降低到最低限度。22

技术区
技术区是各系统进行技术准备的主要场所,也是完成火箭、飞船、航天员、有效载荷进入发射区前的技术准备工作的地方。技术区设施主要包括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水平转载测试间、测发控制楼、飞船有效载荷总装测试厂房、飞船加注及整流罩装配厂房活动发射平台及其配套轨道等。2221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是发射场的核心建筑,也是垂直发射模式的标志。主要用于运载火箭的起坚吊装、运载火箭测试、运载火箭与航天器的联合测试。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高93米,为亚洲最高的单层厂房;拥有两个垂直总装测试大厅和两个起竖大厅,规模仅次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场的垂直厂房。2122

在建造过程中,科技人员创造性地提出“钢筋混凝土巨型框架———多筒体空间结构体系”的新方案。该方案的成功实施,不仅节省了4000余万元的经费,而且耐火性能、保温和隔音效果大大优于钢结构。这一方案在世界航天发射建筑中属于首创,被国外专家称为“中国式的奇迹”。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大门高达74米,上宽8米,下宽14米,自身整体重量超过350吨。在建设过程中,科技人员成功解决了巨型部件的运输和安装问题,以及在大风沙环境下实现密闭和抗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科技人员还创造了用简单施工机具安装超高大型设备的先例。此外,高大空间的空调洁净技术也是垂直厂房满足火箭、飞船测试要求的关键。为了满足箭船发射前对检测环境洁净度的苛刻要求,科技人员设计了一套功能全面、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的新技术方案,填补了国际洁净空调领域的空白。21
测发控制楼
测试发射控制楼是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的测试发射中心和前进指挥中心,设有测发控制大厅、飞船测试大厅及火箭控制大厅,在这里进行飞船与火箭远距离测试发射。21
发射区
发射区建有脐带塔、导流槽、火箭推进剂加注系统等发射设施及其配套建筑,是进行火箭加注、航天员登舱、临射检查、点火发射的场所。飞船、火箭在技术区完成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后,垂直运往发射区进行加注发射。这种“三垂”模式及远距离测试发控方法,大大简化了发射区的工作,标志着中国在测控技术领域达到了较高水平。2221
脐带塔
脐带塔为钢结构固定塔,高75米,由回转工作平台、升降台、摆杆装置、紧急撤离通道等组成。塔上设有加注供气管路、自动消防系统。主要完成火箭推进剂加注,火箭发射前检查并实施发射;脐带塔在紧急状态下还可以实施对火箭的消防、冷却,并为航天员紧急撤离提供通道。21
导流槽
导流槽是处于发射塔架底部的基础设施,为双面导流槽,主要用于将飞船发射时火箭助推器点火产生的烈焰沿设计的双面导流槽导至塔架外侧,以消除其对周围设施的损坏。它是中国载人航天最大、最关键的基础性设施。21
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
试验指挥区和首区测量区承担着待发段、上升段以及返回段的控制指挥和跟踪测量工作,全面覆盖了飞船、火箭上升段的测量工作。指挥大厅是最前沿的一个综合型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挥监视控制设备、火箭总体测控网、待发段航天员救生控制台等组成。主要完成对垂直厂房及发射工位上火箭的远距离测试及飞船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21
航天员区
航天员区是航天员进场后进行短期生活、训练、医监医保、隔离检疫等登船准备工作的地方。21在发射前航天员居住在问天阁,这里是航天员公寓,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指挥区的西南侧。名字源自屈原的《天文》和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寓意航天人不断探索宇宙奥秘的理想追求。设有中央大厅、会见厅、航天员公寓、餐厅及健身房,以及医监医保的检测室等。23
垂直整体转运设施
垂直整体转运设施包括活动发射平台、转轨车、垂直转运轨道及基础三部分。活动发射平台自重700多吨,发射时总重超过 1200吨,由自发电变频控制车驱动,是中国自主创新研制的第一个活动发射平台。22
垂直转运轨道是连接技术区与发射区的纽带,整条轨道采用无缝钢轨,轨道长1500米,轨距为20米,是中国国内最宽的铁路。主要用途是当飞船和火箭在总装测试厂房完成测试后,载着船箭组合体的活动钢平台,在自发电源的驱动下,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出发,通过这条专用轨道运至发射工位。施工中,工程技术人员首创了中国无缝重轨轨道焊接新技术:选择最佳的锁定温度,运用预热和定时自动注塞新工艺,解决了在90摄氏度温差条件下,无缝轨道不被拉裂、不发生变形的国内难题,保证了发射任务中火箭、飞船垂直运输无颠簸、无震动。2221
卫星发射塔架
卫星发射塔架由某总体所设计,2001年开工建设,2003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是中国首个钢筋混凝土为主体结构的发射塔架,主要由塔体结构、回转平台、升降工作平台、塔吊、摆杆、电梯、测试间等部分组成,可用于发射长征二号丙/丁、长征四号乙/丙等火箭。2425

发射记录
发射时间 | 运载火箭 | 有效载荷/卫星 | 参考资料 |
---|---|---|---|
1970年4月24日 |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 东方红一号 | 26 |
1971年3月3日 |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 实践一号 | |
1974年11月5日 |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 返回式卫星 | |
1975年11月26日 |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 第1颗返回式卫星 | |
1976年12月7日 |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 第2颗返回式卫星 | |
1978年1月26日 |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 第3颗返回式卫星 | |
1982年9月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4颗返回式卫星 | |
1983年8月1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5颗返回式卫星 | |
1984年9月12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6颗返回式卫星 | |
1985年10月21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7颗返回式卫星 | |
1986年10月6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8颗返回式卫星 | |
1987年8月5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9颗返回式卫星 | |
1987年9月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10颗返回式卫星 | |
1988年8月5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11颗返回式卫星 | |
1990年10月5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12颗返回式卫星 | |
1992年8月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第13颗返回式卫星 | |
1992年10月6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瑞典弗利亚科学卫星、第14颗返回式卫星一号甲 | |
1993年10月8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15颗返回式卫星 | |
1994年7月3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第16颗返回式卫星 | |
1996年10月20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第17颗返回式卫星 | |
1999年11月20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一号飞船 | |
2001年1月10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二号飞船 | 27 |
2002年3月25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三号飞船 | 28 |
2002年12月30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四号飞船 | 26 |
2003年10月15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五号飞船 | |
2003年11月3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第18颗返回式卫星 | |
2004年8月2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19颗返回式卫星 | |
2004年9月27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第20颗返回式卫星 | |
2005年7月6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实践七号卫星 | |
2005年8月2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第21颗返回式卫星 | |
2005年8月2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第22颗返回式卫星 | |
2005年10月12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六号飞船 | |
2006年4月27日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遥感卫星一号 | |
2006年9月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实践八号卫星 | |
2007年5月25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遥感二号卫星、皮星一号 | |
2008年9月25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七号飞船 | |
2008年11月5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创新一号02星、试验卫星3号 | |
2008年12月1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遥感四号卫星 | |
2009年11月12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实践十一号卫星 | |
2009年12月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遥感七号卫星 | |
2010年3月5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卫星九号 | |
2010年6月15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实践十二号卫星 | |
2010年8月24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天绘一号卫星 | |
2010年9月22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遥感十一号卫星、皮星一号卫星 | |
2011年7月6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实践十一号03卫星 | |
2011年7月2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实践十一号02星 | |
2011年8月18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实践十一号04星 | |
2011年9月29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 |
2011年11月1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八号飞船 | |
2011年11月20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创新一号03星、试验卫星四号 | |
2012年5月6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天绘一号02卫星 | |
2012年6月16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九号飞船 | |
2012年9月2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 | |
2012年11月25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卫星十六号 | |
2012年12月1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土耳其GK-2地球观测卫星 | |
2013年4月26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高分一号卫星 | |
2013年6月11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十号飞船 | |
2013年7月15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实践十一号05星 | |
2013年9月2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卫星17号 | |
2013年10月25日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实践16号卫星 | |
2013年11月25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试验五号卫星 | |
2014年3月31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实践十一号06星 | |
2014年8月9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卫星二十号 | |
2014年9月4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创新一号04星、灵巧通信试验卫星 | |
2014年9月28日 | 长征二号乙运载火箭 | 实践十一号07星 | |
2014年10月27日 | 长征二号乙运载火箭 | 实践十一号08星 | |
2014年11月20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遥感卫星二十四号 | |
2015年9月14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高分九号卫星 | |
2015年9月25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浦江一号、上科大二号等4颗微小卫星 | |
2015年10月7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吉林一号商业卫星组星 | |
2015年10月26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天绘一号03星 | |
2015年12月17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 |
2016年4月6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 | |
2016年5月15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遥感卫星三十号 | |
2016年6月29日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实践十六号02星 | |
2016年8月16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稀薄大气科学实验卫星、西班牙科学实验小卫星 | |
2016年9月15日 | 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 |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 |
2016年10月17日 | 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 | 神舟十一号飞船 | |
2016年11月10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脉冲星试验卫星及4颗微纳卫星 | |
2016年11月12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云海一号01星 | |
2016年12月22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及3颗微纳卫星 | |
2017年6月15日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及3颗小卫星 | |
2017年10月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 | |
2017年12月3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陆地勘查卫星一号 | |
2017年12月23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陆地勘查卫星二号 | |
2018年1月13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陆地勘查卫星三号 | |
2018年1月19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吉林一号视频07星、08星和4颗小卫星 | |
2018年2月2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张衡一号”以及其他6颗小卫星 | |
2018年3月17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陆地勘查卫星四号 | |
2018年4月10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卫星三十一号01组卫星 | |
2018年4月26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珠海一号”5颗卫星 | |
2018年6月2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高分六号卫星、珞珈一号科学实验卫星01星 | |
2018年7月9日 | 长征二号丙/SMA运载火箭 | 巴基斯坦遥感卫星一号 | |
2018年9月29日 |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 | 微厘空间一号试验卫星 | 29 |
2018年10月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S上面级) | 遥感三十二号01组卫星 | 26 |
2018年10月2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中法海洋卫星 | |
2018年11月20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试验六号卫星、天平一号A星、B星、嘉定一号卫星、软件定义卫星 | |
2018年12月7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沙特SaudiSat5A、SaudiSat5B卫星连同7颗物联网技术验证卫星和3颗遥感新技术试验卫星 | |
2018年12月22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虹云工程首星 | |
2018年12月29日 | 长二丁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 | 6颗云海二号卫星和一颗鸿雁星座试验星“重庆号” | |
2019年1月21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吉林一号”光谱01星、02星和2颗搭载星 | |
2019年7月25日 | 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 | 气球卫星、BP-1B卫星 | 30 |
2019年8月17日 | 捷龙一号遥一火箭 | 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 | 31 |
2019年8月31日 |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 | 微重力实验卫星、潇湘一号07星 | 32 |
2019年9月19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珠海一号”03组5颗卫星 | 26 |
2019年9月25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云海一号02星 | |
2019年11月13日 | 快舟一号甲遥十一运载火箭 | 吉林一号高分02A卫星 | 33 |
2019年11月17日 |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 全球多媒体卫星系统α阶段A、B卫星(KL-α-A、KL-α-B) | 34 |
2020年1月16日 |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 银河航天首发星 | 35 |
2020年5月12日 |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 行云二号01/02星 | 36 |
2020年5月31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高分九号02星、和德四号卫星 | 26 |
2020年6月17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高分九号03星、和德五号卫星、皮星三号A星 | |
2020年7月5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试验六号02卫星 | |
2020年8月6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高分九号04星和清华科学卫星 | |
2020年8月23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高分九号05星、多功能试验卫星和天拓五号卫星 | |
2020年9月4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 | |
2020年9月21日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海洋二号03星 | |
2020年12月27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三号卫星及微纳技术试验卫星 | |
2021年1月29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一号02组卫星 | |
2021年2月24日 | 长征四号丙遥三十二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 | |
2021年3月13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 | |
2021年3月31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高分十二号02星 | |
2021年4月30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四号卫星 | |
2021年5月19日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海洋二号D星 | |
2021年6月17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 |
2021年7月5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风云三号E星 | |
2021年7月2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天绘一号卫星04星 | |
2021年8月24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遥二上面级 | 3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 | |
2021年9月27日 |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 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 | 37 |
2021年10月16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 26 |
2021年10月27日 |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 吉林一号高分02F卫星 | 38 |
2021年11月3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 | 遥感三十二号02组两颗卫星 | 26 |
2021年11月23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高分三号02星 | |
2021年11月25日 |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 试验十一号卫星 | 39 |
2021年12月7日 | 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 | 天津大学一号、丽泽一号、宝酝号、金紫荆五号、金紫荆一号03星 | 40 |
2021年12月10日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实践六号05组A星、B星 | 26 |
2021年12月2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天绘-4卫星 | |
2022年1月26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 | |
2022年2月27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陆地探测一号01组B星 | |
2022年3月17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四号02星 | |
2022年3月30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天平二号A、B、C卫星 | |
2022年4月7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高分三号03星 | |
2022年4月2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四维01/02卫星 | |
2022年5月20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 | 3颗低轨通信试验卫星 | |
2022年6月5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 | |
2022年6月22日 |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 | 天行一号试验卫星 | 41 |
2022年6月27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高分十二号03星 | 26 |
2022年7月27日 |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 | 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轨道大气密度探测试验卫星、低轨道量子密钥分发试验卫星、电磁组装试验双星、南粤科学星 | 42 |
2022年8月5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 | 26 |
2022年8月9日 | 谷神星一号遥三运载火箭 | 泰景一号01/02星、东海一号卫星 | 43 |
2022年9月3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三号02星 | 26 |
2022年9月6日 | 快舟一号甲遥十六运载火箭 | 微厘空间一号S3/S4试验卫星 | 44 |
2022年9月21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云海一号03星 | 26 |
2022年10月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 | |
2022年10月29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试验二十号C卫星 | |
2022年11月15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四号03星 | |
2022年11月16日 | 谷神星一号遥四运载火箭 | 吉林一号高分03D08星、高分03D51-54星等5颗卫星 | 45 |
2022年11月29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 | 26 |
2022年12月7日 |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 | 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 | 46 |
2022年12月12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试验二十号A/B卫星 | 26 |
2023年1月9日 | 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 | 科技壹号卫星、天启星座13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02星、南通中学号卫星 | 47 |
2023年1月13日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七号卫星 | 26 |
2023年2月24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荷鲁斯1号遥感卫星 | |
2023年3月13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 | |
2023年3月15日 |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 试验十九号卫星 | |
2023年3月22日 | 快舟一号甲固体运载火箭 | 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3星、04星、05星、06星 | 48 |
2023年3月31日 |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 | 遥感三十四号04星 | 26 |
2023年4月2日 | 天龙二号遥一运载火箭 | 爱太空科学号卫星 | 49 |
2022年4月7日 | 长征四号丙遥三十八运载火箭 | 高分三号03星 | 50 |
2023年4月16日 |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 风云三号G星 | 26 |
2023年5月21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珞珈二号01卫星 | 51 |
2023年5月30日 |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 神舟十六号飞船 | |
2023年7月9日 |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 | 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 | |
2023年7月22日 | 谷神星一号遥六运载火箭 | 乾坤一号卫星、星时代-16卫星 | 52 |
表格仅为部分内容,统计截止时间为2023年7月23日。
重要事件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1059导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自己制造生产的第一枚导弹也是中国第一代近程地地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它的成功意味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导弹制造、测试、发射的基本技术,也为后续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础。15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核试验在东风基地获得成功。导弹飞行正常,核弹头在预定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和核打击能力。53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太空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6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掌握了航天器天地往返技术。262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远程打击能力。542
1981年9月20日,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552
1987年8月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中国第9颗返回式卫星,并为法国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这是中国航天首开对外提供搭载服务的先河,此后又为当时的联邦德国、瑞典等国提供搭载服务,为中国航天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5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5657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独立自主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582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出舱作业,完成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同时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太空出舱技术。592
2011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与随后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相继进行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独立自主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602
2015年12月17日,中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612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有了重大突破。622
2016年9月15日,搭载天宫二号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完成了从短期照料到中期驻留的重大跨越。632
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姜汉民64
主任:邹利鹏65
总工程师:郑永煌66
开放景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开放参观的场所主要有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载人航天发射场、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两弹结合试验旧址、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问天阁和东风自然公园。2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以科研试验和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集中展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使观众亲身感受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铿锵步伐。2
载人航天发射场有气势恢宏的飞船发射塔架和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可以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尖端科技的辉煌成就。2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和两弹结合试验旧址见证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和航天事业艰难起步和发展壮大的历程。2
问天阁是航天员出征太空前生活、工作、训练的地方。2
东风自然公园里有风暴火箭、飞船逃逸塔等实物,有航天员纪念林,可以欣赏到胡杨林和弱水流沙等壮观美丽的大漠景色。2
荣誉记录
2017年3月28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原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
2018年1月27日,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2
总体评价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拥有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整个场区地势开阔平坦,人烟稀少,如遇紧急情况,可以为航天员逃逸救生提供相对安全的保障。发射场作为中国组建最早的一个发射场,拥有完善的生活基础设施、测控通信系统、技术保障系统、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基本条件,全年气候干燥,少雷电,气候条件也非常适合发射。——赵磊(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程师)67
回首60载风雨兼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走过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坎坷之路,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征途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些沉甸甸的荣耀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和拼搏。——赵玲(《中国科技奖励》记者)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