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羚羊的详细资料_种群现状形态特征

藏羚(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又称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藏羚的外形会让人联想到羚羊,但它们却属于羊亚科而非羚羊亚科,是羊亚科中较为独特的成员12。藏羚体长100~140厘米,肩高79~94厘米,体重24~42千克,耳长12~15厘米,角长50~70厘米32。被毛多为黄褐色、淡褐色或灰色,下半身包括下巴为乳白色,有细密的底毛。腿部纤细,前端为深褐色到黑色斑纹。面部额头、鼻梁和上颊也为深棕色至黑色。鼻孔是圆形的,两侧有囊状物,可膨胀到小鸡蛋大小。蹄子长而窄。只有雄性藏羚长有角,角为琴形,表面有环,长而纤细且为黑色,几乎垂直于头部1342。雄性藏羚羊通常独居或与其他雄性结为小群,雌性与幼崽生活在主要由成年雌性组成的群体中135。藏羚主要生存于青藏高原,分布延伸至拉达克与克什米尔。栖息于高山草原与寒冷荒漠中62。藏羚曾经因为皮毛的优质底绒而遭到严重盗猎,严重濒危。由于保护力度的加大,种群数量已经稳定12。

藏羚在中国自1993年起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2016年评估中将藏羚作为近危物种(NT),藏羚也于197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67。

分类和演化

分类

关于藏羚的首次物种描述是由英国博物学家埃布尔(C. Abel)在1826年的加尔各答政府公报上发表的,并在同年他给《哲学杂志和期刊》(The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nd Journal)的信件中正式确定4。在布莱恩·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于1830年对藏羚的描述中,将藏羚称为“antelope“,意为羚羊。1939年皮尔格林(Pilgrim)等人根据藏羚的头骨特征,将其称为Capric,并分到羊亚科(Caprinae)。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一步确立了藏羚在羊亚科中的位置,为羊亚科中独特的藏羚属中的唯一现生物种1342。藏羚为单型种,即无亚种区分3。

演化

藏羚属(Pantholops)以及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类群在化石记录中较为罕见,这可能与青藏高原不利于化石形成有关14。中国柴达木盆地发现过两块中新世库羊属(Qurliqnoria)化石,这些动物与藏羚属位于同一演化支。此外,在中国西藏西部出土过一块更新世藏羚(P. hundesiensis),其生存年代大约从20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到10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根据其骨骼可推断出其体型略小于现代藏羚1489。

形态特征

成年藏羚体型较大,体长100~140厘米,肩高79~94厘米,体重24~42千克,耳长12~15厘米,角长50~70厘米32。被毛多为黄褐色、淡褐色或灰色,下半身包括下巴为乳白色,有细密的底毛。颈部和体部的毛长4~6厘米。臀斑为白色,几乎完全被尾巴覆盖134。面部额头、鼻梁和上颊也为深棕色至黑色。吻部凸而圆,鼻孔是球状,两侧有囊状物,可膨胀到小鸡蛋大小。耳朵短而尖,耳背为白色。腿部纤细,前端为深褐色到黑色斑纹。蹄子长而窄。只有雄性藏羚长有角,角为琴形,尖部光滑,侧部较扁,底部有圆环,靠近头部区域的表面有15~20道环状突起,长而纤细且为黑色,几乎垂直于头部。雄性藏羚成年后,角不再生长,这与其他羊亚科物种不同。雄性藏羚的腹股沟腺能长到拳头大小1342。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藏羚历史活动范围曾遍及整个青藏高原。少量个体季节性出现在印度最北部,也在尼泊尔西北部有小范围分布62。藏羚的分布范围已经减少,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尼泊尔境内都消失了,在中国分布于新疆、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最主要分布地在西藏西北部的羌塘地区6210。

栖息环境

藏羚喜好较为平坦的地形,生存于海拔3250~5500米的高海拔平原、起伏的丘陵、高原与山间谷地,也栖息于柴达木盆地。这些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初级生产者生产能力低(80~160公斤/公顷干物质),主要为高山荒漠草原与草甸,那里年降水量小于406毫米34562。栖息地中典型的优势植物有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扇穗茅(Littledalea racemosa)、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 唐古拉翠雀花(Pelphinium tangkulaense)、小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冰川棘豆(Oxytropis proboscidea)、团垫黄芪(Astragalus arnoldii)、昆仑雪兔子(Saussurea depsangensis)、黑苞凤毛菊(Saussurea apus)、多刺绿绒蒿(Meconopsis horridula)、垫状点地梅(Androsace tapete)、唐古拉虎耳草(Saxifraga hirculoides)、芒颖鹅观草(Roegneria aristiglumis)及垫状棱子芹(Pleurospermum hedinii),这些植物为藏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10。藏羚的分布可能会受放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喜欢有缓坡、中等密度放牧牲畜的地区6。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藏羚是一种植食性动物,会季节性地进食地衣、草本植物和矮小木本植被的特定部分。草本植物占食谱的33%~66%,在冬季食谱中占比最高,针茅属(Stipa)在冬季草本植物食谱中占有重要地位。藏羚夏季在高山草甸和草原栖息地以嵩草属植物(Kobresia)为主食。在荒漠草原,黛粉叶这种灌木对藏羚至关重要,而在高山草原较少摄取4211。在中国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早熟禾属占藏羚夏季食谱的36.9%,占冬季食谱的26.3%。在青海野牛沟,雄性和雌性藏羚的夏季食谱有所差异,雌性主要吃草本植物(特别是萎陵菜属),较少进食草和沙棘;而雄性主要吃嵩草属以及其他草本植物。在新疆昆仑山西部沙漠草原,成年雌性的瘤胃内容物有57%的黛粉叶和43%的草类,主要是青藏苔草(Carex)4611。

迁徙行为

藏羚在不同季节,不同群体,不同性别之间的运动模式不同。改为现存种群有迁徙性和定居型之分,这两种类型通常在1月至10月的非发情期分开。雌性藏羚的迁徙距离通常比雄性更远,特别在春末夏初迁往繁殖地时。雄性藏羚的迁徙模式比雌性更加灵活,分布也比雌性更为分散,可能主要取决于食物状况。一些雄性整个夏季都留在冬季栖息地;很多雄性会迁徙一小段距离,到达夏季活动区;一些雄性也会从冬季栖息地出发,向北进行长距离的迁徙,并在秋季返回其传统交配区14。在春天一些雌性留在越冬地,大多数雌性及其后代迁徙到夏季繁殖地,并一直待到七月或八月初。雄性中的一些个体会留在越冬地作为常驻种群,另一些会扩散到夏季草场345。深雪也会影响藏羚的传统迁徙模式,它们会避开深雪区寻找草料。迁徙的雌性藏羚个体往往在春季草场质量开始提高时离开冬季草场,向北迁徙到植被仍处于休眠状态且质量较差的地区。这种迁徙行为可能是曾经冰川和植被分布模式而形成的迁徙模式,直到现代还在遵守452。气候变暖也可能导致怀胎藏羚提前迁徙至夏季栖息地12。

社会行为

藏羚是群居的偶蹄类。不同迁徙模式、天气状况与昆虫骚扰会造成不同的群居行为。除了交配期与交配前期,成年雄性与成年雌性都是分开活动与觅食14。雄性通常组成2~20只个体的小群,也有些单独活动,但最大群体可达200只甚至上千只。雌性的群体规模差异远大于雄性,从单独的个体到迁徙时组成的200只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不等。年轻的雄性通常与其母亲待在一起约一年,然后离开群体独居或与其他雄性生活在一起。而雌性通常一直与其母亲待在同一个群体中并随之迁徙145。

求偶行为

藏羚发情期在初冬3。雄性藏羚在整个发情期都倾向于独来独往,并通过各种抬头、低颈和夸张的低头展示和追逐等动作来避免严重的角对角的战斗,发情期只有4%雄性藏羚间的互动是角对角的打斗,同类打斗造成致命伤的情况很罕见4。当一只雄性突然遇到另一只同性别个体时,它会临时转向一边或开始低头觅食。雄性藏羚也通常昂首挺胸,并保持这种姿态向前移动,展示自己的毛发与体格。有时一只藏羚会侧身站在另一只面前展示自己。当接近雌性个体时,两只雄性会平行走动或小跑,其中一只会冲到另一只前面进行阻挡145。发情的雄性会发出吼叫或嘶哑的声音,声音类似变音的蟾蜍叫声。雄性藏羚的发声可能与扩大的鼻窦有关145。在涉及到攻击行为的冲突中,雄性会将其角指向对手,向对手奔跑或刺去,但这种行为通常仅用于阻止入侵者。它们会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以免互相造成严重伤害14。

藏羚的求偶过程短暂,只有粗略的展示与接触。发情早期,雄性花相当多的时间追逐雌性,雌性通常会避开,而雄性有时会追逐雌性超过百米,或者突然停下,等待其他路过的雌性。当有少数雌性个体想逃离雌性配偶群时,雄性藏羚会尝试追赶拦截并将其驱赶回原处以维持自己的雌性群体。但由于雄藏羚对雌性的控制力有限,所以其雌性配偶群相对较小。一个配偶群也不会有两个及以上数量的雄性145。随着发情时间的推进,雌藏羚会更加容忍且更愿意靠近雄性,当被雄性追逐时会绕回到雄性身边。当雌性接受雄性时,雄性会抬起头,高抬前腿,以独特的步态接近雌性。藏羚不会展现出其他许多有蹄类常见的求偶行为,它们会前腿踢过雌性的大腿,有时雄性检查雌性之前排泄的位置后,会表现出卷唇行为14。雄性在交配爬跨时用后腿直立并保持平衡,前肢下垂,轻轻接触雌性。当雌性缓慢走动时,雄性也会随之用后肢行走,阴茎插入几次后雄性才会四肢着地145。

生长繁殖

雌藏羚在1.5~2.5岁时开始受孕,怀孕7~8个月,大概在6月中旬到7月初之后产仔,妊娠期约20天,每胎通常为一仔。雌性藏羚生产前会离开群体到达安静低洼地产仔,幼仔在产后15分钟就可站立与哺乳,产后1小时就可跟随母亲活动35213。藏羚幼仔死亡率很高,在出生头两个月就有约一半的幼仔死亡,三分之二的个体在两岁前死亡5。藏羚在10~11个月大时断奶,1岁左右便可离开母亲并寻找同性群体生活13。幼仔生长迅速,1岁雄性肩高可达77厘米,体重可达26千克;1岁雌性肩高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21千克。15~16月龄的藏羚体重就基本接近成年个体13。野生藏羚最多可以活到8岁14。

种间关系

狼、喜马拉雅棕熊、雪豹、欧亚猞猁都会捕食藏羚。狼在捕食时通常会选择年老、怀孕、患有疾病以及年幼的藏羚。藏羚可能也会通过迁徙来躲避处于繁殖期且不便于迁徙的狼群13。赤狐的粪便中也检测到过藏羚的遗骸4。当地的家犬也有捕食藏羚的记录14。金雕与秃鹫也可能会捕食幼年藏羚4。

有一种出血病(可能为出血性败血症)会导致藏羚羊大量死亡。藏羚也是一种蛲虫属线虫(Enterobius)的宿主,在被感染的个体缺乏营养或感染严重时,这些寄生虫会明显影响宿主健康状况。一些寄生蝇也会寄生在藏羚身上。为了躲避寄生蝇,藏羚可能会成群进入齐腰深的水中,或达到泥潭处或海拔较高的地方。藏羚也会在沙子或淤泥中挖出形状独特的坑,隐藏自己,躲避寄生蝇与捕食者14。

在青藏高原,藏羚可以与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野牦牛(Bos mutus)、藏野驴(Equus kiang)、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岩羊(Pseudois nayaur)等有蹄类共存。它们会根据自己的取食与消化能力来分配食物与活动空间,来减少彼此的种间竞争4。赛加羚羊与藏羚共享平地,牦牛更加偏好丘陵与山地,藏野驴则两种栖息地都较为偏好4。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进行评估时,藏羚数量可能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也许是100万只,但比历史时期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水河至色吾雪山一带是到2016年为止青藏高原藏羚的最大繁殖地,数量超过10万只614。在保护措施下,2021年藏羚种群已恢复到30万只15。

致危因素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为了获取制作“沙图什”围巾与披肩所需藏羚皮毛,藏羚遭受了人类的商业规模的狩猎与皮毛走私,导致其种群规模严重下降。当地的人类与牲畜活动会给藏羚种群造成不利影响。道路建设、采矿、农业发展、栖息地退化和非法狩猎都会威胁到藏羚种群。极端天气也可能会造成藏羚规模性的死亡5610。

保护措施

藏羚在中国与印度受法律保护。中国于1981年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严禁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及其产品的活动。相关的教育也促进了公众对于藏羚的认知与保护意识61410。中国羌塘(30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4.5万平方公里)、阿尔金山(4.5万平方公里)、三江源(15万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西昆仑(3万平方公里)和中昆仑(3.2万平方公里)省级自然保护区构成的保护区网络覆盖藏羚75%的迁徙路线,对藏羚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保护区均成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并对藏羚种群活动实施监测,有效控制了盗猎行为61410。1992年,中国青海治多县委为“保护和开发可可西里的资源”成立了西部工作委员会,自筹资金组织的一支武装打击藏羚羊盗猎的队伍,又称“野牦牛队”,为打击藏羚盗猎做出了贡献。2001年,在国家林业局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中,藏羚是该规划中的15大重点保护、拯救物种之一。在同年开始修建的青藏铁路工程中,专门为藏羚等物种修建动物通道33处。2005年,国家林业局专门编了《全国藏羚羊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05~2015)》16。国际学术界也对中国的藏羚保护工作给予极大的关注10。

保护级别

自1993年起,藏羚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2021年《中国国家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藏羚被评估为近危物种。同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2016年评估中将藏羚作为近危物种(NT)。1979年,藏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67。

相关文化

中国古代文字很早就记录了藏羚这种吉祥且珍贵的物种。在《山海经》中记载有一种动物,名曰“酃(líng)羊”,从图形看,牛眼睛,马嘴巴,胸腹尾尖有须毛,腿健而偶蹄,尤其是所绘的一双角,直而长,生长于额顶,角有明显的环棱,角尖稍稍向前弯曲。这些描述与藏羚非常吻合。元明清时期,经常有大臣经青海到西藏,将藏羚称为“独角兽”,并将其视为祥瑞之物。藏语译音将藏羚称为“佐”,藏医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就已发现藏羚某些器官入药的作用,对藏羚也有详细的记载与描述。西藏西部日土县乌江乡境内塔康巴的早期岩画上雕刻着藏羚的图像16。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中,“迎迎”的原型是一只藏羚,其头部纹饰融入青藏高原与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黄色的一环,是绿色奥运的展现17。

电影《可可西里》以为保护藏羚而成立的“野牦牛队”为背景,较好地还原了当年武装巡山队守护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事迹,呼吁人们保护生态。电影由陆川执导,于2004年10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之后便斩获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1819。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870133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3-16 09:23:22
下一篇 2023-03-16 09:25: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